伯渎河是中国大运河最早一段
一、伯渎河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大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共三大部分、十段河道组成。其隋唐大运河有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河江南河段。
其中的江南河段有江南运河常州城区段、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江南运河苏州段。
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北起无锡吴桥,经西水墩、南门,南至清名桥,长约6公里。这是干流。而在清名桥位于南门外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会处,有一支河,名为伯渎河,属中国大运河系。这一支流竟是条开挖于3000多年前的人工运河。它西起清名桥,向东流经坊前、梅村、鸿山至漕湖(苏州相城区)。全长25公里。

伯渎河与古运河交汇
二、伯渎河的历史文献
伯渎河又名泰伯渎、太伯河,它是由泰伯奔吴(梅村一带)建立勾吴国后,带领当地的老百姓所开挖。
约公元前1212年左右,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吴地,在无锡梅里(现无锡梅村一带)建立了“句吴”国。孔子赞扬太伯的德为“至德”。
太伯到了吴地,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东汉永兴二年(154)四月,吴郡太守糜豹撰写《泰伯墓碑记》明确指出,泰伯带领百姓开掘了人工运河,此河百姓称伯渎河,又叫泰伯河,太伯读。这是见之历史文献第一次对泰伯河的相关记载。
这之后,北宋《太平寰宇记》、(宋)《咸淳毗陵志》、《元·王仁辅·无锡县志》、《大明一统志·卷十常州府》、《弘治重修无锡县志》、《万历无锡县志》、《江南通志》、《乾隆金匮县志》等宋、元、明、清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都肯定了伯渎河、肯定了伯渎河系泰伯所开挖。

泰伯雕像
三、伯渎河的考古佐证
无锡梅里遗址考古学术研讨成果新发现。
2018年8月,由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配合梅里古镇二期基建进行了考古勘探。考古勘探发现了无锡梅里遗址。至2019年4月无锡梅里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其考古成果发现支撑了泰伯奔梅村的文献史实,也支撑了文献所记载的泰伯开挖伯渎河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