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岸”帖高热,有人分享喜悦,有人分享经验,也有人陷入焦虑。“上岸”一词的流行,既是网友独特的表达方式,也折射出求稳甚至保守的社会心态。
“上岸”本意为舍舟登陆,如今成为网络热词,主要与“考公热”有关。现在,青年考上公务员进入体制内便是“上岸”,面对诸多不确定性,比如民营企业就业机会减少,担忧“裁员潮”“35岁危机”等等,当代青年在思想上更认同体制内,行动上“卷”的人不在少数。
大批青年进入体制内带来了新气象,“上岸”后的繁忙也引发网友共鸣。随着国考招录政策继续坚持基层导向,持续向应届毕业生倾斜,大批优秀“卷王”的上岸,有助于解决基层公务员综合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也有助于思维迭代,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但是,“上岸”后未必风调雨顺,体制内的工作往往并不清闲,不少“上岸”的网友表示基层工作十分繁忙,调侃“加班太多”“个人时间都被事务性的工作占用”,乃至工作生活失衡。
“上岸”不是“躺平”,内心松弛、持续奋斗是很多年轻人的理想状态。有网友表示:“备考时终日惶惶,紧张焦虑到失眠,睡不好状态更不好,陷入恶性循环;上岸后基本稳定,可以不慌不忙的生活了。但事情推着人前行,一个有一个的‘岸’还在前方,还需要继续努力才能完成。”
主动考编、努力“上岸”的青年,可能并非仅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更优厚的社会福利与收入,而是作出的更保险的选择。追求更安稳的人生本无可厚非,但如何激发社会活力,是一个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当然,更多年轻人进入体制内,不一定意味着社会失去活力,但规训确实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毕竟活力需要更多的包容性、多元化和自由度。
在一个更加健康的社会氛围中,“上岸”应是一种选择,但不应是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