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锋经典名言有哪些

生活小百事通 2025年07月12日 阅读 (54)

【文言文】

国家当以匮财为常中,勿以乏用为惩;当以养财为急,勿以聚财为意。优游以当之国,暇裕以待之,节用以为之先,通济以为之权当,崇本以为之政,谨察州县以为之纪纲,赈恤灾害以为之左右。愚非为是长者之言、不急之说中,事理之极至盖如此也。

国家应以国库财富空乏为正常现象,不要因供给不足而苦恼;应以养财为当务之急,不要以聚财为富国的宗旨。(对于国家出现的各种问题,)要从容地加以对待,要把节省费用作为国家的首要问题,要把互通有无作为国家的变通措施,要把重视农业作为理政的根本,要把认真地体察州县官员的政绩和民情作为国家行政的准绳,要把救灾作为国家的辅助措施。我不是发表这些类似长者的话语和脱离实际的高论,事理的根本法则大概就是这样。

【注释】

“国家”句:作者主张藏富于民,因此持这种说法。匮,空乏。惩:苦。优游:悠闲自得。暇裕:与“优游”意相近。通济:流通。权:变通。赈恤:救济。左右:辅助。长者:谨厚者之称。

【文言文】

昔刘晏之在唐,号为善理财者,而晏之言日:“户口滋多,赋税自广。”观晏之言,不啻不知为利,正当倾倒坐困耳。然财非天雨鬼输。不厚其所出,而厚其所取,其末不可继。此理固无难晓者。晏之言若缓而切,若迂而直,若费而优。不能使人不悠悠于此尔。至于钱流地上,报政无留,然后前日之所谓悠悠者,于此始决然矣。

从前刘晏在唐为官时,称得上善于理财的。而刘晏理财的名言是:“户口日益增加,国家的财源自然就广了。”冷眼看刘晏的理财之说,他似乎不但不晓得如何获利,也正该坐以待毙。然而财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和鬼神赐给的。不广开财源,却无休止地向百姓索取,最终会导致财源枯竭。这个道理本来并不难理解。刘晏的话给人的印象是,似乎徐缓而又切合实情,似乎迂阔而又直率,似乎耗费资财而又财源茂盛。不能不使人对此产生忧虑。待到财源从各地滚滚而来,刘晏毫无保留地向朝廷报告政绩时,然后人们先前所担心的,到这时才涣然冰释。

【注释】

刘晏 :字士安。唐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唐理财家。肃宗、代宗时,历任京兆尹、户部侍郎、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度支、盐铁、转运、铸钱等使,管理财政二十年。改革南北水运方法,整顿盐税,行平准法,改善了安吏之乱后财政紊乱的状况。德宗初,被杨炎诬陷,被诛。

户口滋多:这里指流民少、百姓安居乐业。滋,益。啻(chi);但,只。优:丰厚。悠悠: 忧思。报政 :陈报政绩。

【文言文】

梁惠王以利国问孟子,而孟子对以仁义。曹刿以战问鲁庄公,而庄公对以听狱。夫仁义非所以为利,而听狱亦非所以为战。古之君臣虽若迂阔而不切于事情也,然天下之理未有仁而遗其亲,未有义而后其君。彼以利而责望民,则民散而为利之从,而卒不获吾之所求矣。孟子之言,非有见于斯乎!狱,死地也。战,亦死地也。人之在缧绁之中,锱铢之施,视若金石;毛发之惠,视若丘山。使君临一国者,小大之狱,皆必用情,有哀矜之意四,而无喜怒之私,则是昔之居死地者,尝受其赐,今安得不赴死地以答其赐哉!民既乐为之死,则陷坚却敌特余事耳。庄公之言,非有见于斯乎!班超不扰事。

梁惠王向孟子请教利国之道,孟子却用行仁出义之道回答他。曹刿问鲁庄公凭什么与齐国作战,庄公却用认真审判处理案件回答他。行仁义之道不是直接用来利国的,而审理案件也不是直接用来为作战服务的。

古代的君臣虽然貌似迂阔而不切合实际情况,然而按天下的常理,还没有仁孝之人而遗弃他的亲人,也没有忠义之士把君国大事放在次要位置上。那些统治者往往以获得功利的多少为标准去责难抱怨人民付出太少了,人民就会象一盘散沙一样去追逐个人的功利,而统治者最终也不能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利益。孟子回答梁惠王的话,莫非是觉察到了这一点吗?

牢狱是犯人送死的地方,战场也是将士献身的场所。人在监牢里,微薄的施舍,看得比金石还要贵重;一点点恩惠,看得比丘山还要崇高。假使治理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大大小小的案件都能按实际情况进行审理,并怀有怜悯的心理,而不从个人的喜怒好恶出发,那么这些先前处在绝境的人,由于曾得到统治者的恩赐,今天怎么不能身临险境以报答统治者的恩赐呢!人民既然乐意为君国献身,那么攻坚陷阵只不过是小事罢了。鲁庄公回答曹刿的话,莫不是看清了这一点吗?

【注释】

梁惠王:即魏惠王。战国时魏国君主,名要。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政治上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

曹刿 :即曹沫。春秋时鲁国武士。鲁庄公十年齐鲁长勺之战,助鲁庄公击败齐国的进攻。鲁庄公:春秋时鲁国君主。名同。公元前693--前662年在位。

听狱:即听讼。审判诉讼案件。夫:发语词。彼:指治国者。责望:责难抱怨。卒:终。斯:此。缧绁:拘系犯人的绳索,引申为囚禁。锱铢:锱铢均为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十黍之重为铢,八两为锱。临:治理。矜 :怜悯。

【文言文】

卫之乱而孔子正名,秦楚交兵而孟子言义。盖非正名不能已乱,非言义不能息兵故也。

卫国政局混乱,孔子却主张辫正卫国君、臣、父、子的名分:秦楚两国交战,孟子却谈行仁义之道。这是因为不辩正君、臣、父、子的名分,卫国政局的混乱还得持续下去;不谈行仁义之道,秦楚两国就不能停战求和。

精彩内容尽在问答鸭,如果您觉得这篇内容不错,别忘了分享给好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