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路学堂附属于江南陆师学堂,开办于1898年10月。它的设立是因为两江总督刘坤一听说青龙山的煤矿利好,所以提议开办的。他于9月14日上奏折,28日即得到批准。10月28日《中外日报》即有报道:“月朔总办陆师学堂钱观察,传授各考生到堂前面试,前日榜发,计正取二十名,副取十五名,俟西国技师到宁,即开堂授课。”在这些被录取的学生中,就有周树人。不过,最后实际入校的,并没有报纸报道的那么多。而是只有24名。
张协和是鲁迅在矿路学堂的同学,毕业后与鲁迅一起派往日本留学,回国后与鲁迅一起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又一起在教育部任职。关于鲁迅在矿路学堂的情况,他曾回忆说:“那时学堂的总办(即现在的校长)是钱德培。这个学堂仅空前绝后的招了一次生,共收了二十四名学生,到毕业时已不满这个数目了。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场,都只是作文章,初试的题目我已忘却,复试的题目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论》。我和鲁迅就是经过这样的考试而入学的。鲁迅入学时,年仅十七岁,是学堂中年龄最小的学生。”
考完之后就发了录取通知书,但因为外籍教员尚未到任,学校推迟开学,鲁迅就绍兴去了。正是在那段空闲时间里,他参加了一次县考,大概自己感觉考得不怎么样,所以不等发榜就回南京去了。开学之后,他就成了矿路学堂的学生。
矿路学堂仿照德制,课程除德文之外,有格致、地学、金石学、算学、地质学、矿物学、熔炼学、地理、历史、绘图、体操等。学堂聘请了三名洋教习,还专门盖了洋教习楼。
上课主要是记笔记,教师几乎是把整本的书抄在黑板上,学生则把它抄在笔记本上。周树人对此似乎很适应,他专心致志,讲义抄得既快又好。他抄过的讲义有《几何学》、《开方》、《开方提要》、《八线》、《地质学》等。还手抄了汉译赖耶尔的名著《地学浅说》两大册。
与在水师学堂的情况不同,到了矿路学堂,鲁迅的感觉甚好,所以学习也很认真,表现很优秀。
这从以下情况可以看到:
一、学堂为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规定每星期作文一次,凡获得第一名者赏三等银牌一个;每月一次月考,名列第一名者赏三等银牌一个。同时规定,四个三等银牌可以换一个二等银牌,四个二等银牌可以换一个三等金牌。张协和说,周树人是矿路学堂唯一用银牌换过金牌的学生。
二、据江南陆师学堂章程规定:学生毕业时,一等生请总督发给毕业《执照》,二、三等学生发给《考单》。鲁迅有毕业《执照》,上面写的是:“学生周树人,现年十九岁,身中面白无须,浙江省绍兴府会稽人,今考得一等第三名。”《执照》中开列了矿学等7门功课,周树人的成绩都在85分以上。
这时的周树人有很强的求知欲,上课之外,常跑到夫子庙状元境去买书。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就是在那里买的。许多年后,鲁迅在《朝花夕拾》的〈琐记》中写道:“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哦!原来世界上竞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噶也出来了。学堂里又设立了一个阅报处,《时务报》不待言,还有《译学汇编》,那书面上的张廉卿一流的四个字,就蓝得很可爱。
鲁迅接受新思想,是从这里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