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号上午,我们的神舟12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升空,按照计划,此次乘坐神舟12号飞船升入太空的3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将在“天和”核心舱内驻留3个月,这么长的太空驻留时间,创下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个第一次,同时他们也将成为中国载人航天进入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阶段后的首批太空访客。
此次神舟12号出征,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一个步骤,按照计划今年我国还将发射神舟13号飞船,搭载另外3名航天员进入“天和”核心舱,而到了明年,中国“天宫”空间站将完全建成,到了2024年之后,国际空间站将面临退役,“天宫”将成为人类唯一一座在轨运行的空间站。

关于此次神舟12号任务计划和它的意义,各大媒体已经报道无数次了,我在这里就不再多讲,我只想给大家讲讲这次任务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那就是“人”,这个要素可以分为航天员和科研保障人员两个部分来讲,我们首先来讲讲大家最感兴趣的航天员。
目前执行此次载人航天任务的三名航天员,他们的简历都已经公开,其中指令长聂海胜马上就要57岁了,在全球航天员群体中已经算是“高龄”。之所以这次任务选他担任指令长,就是因为他的经验丰富,其军衔是专业技术少将,并且曾参与过神舟6号与神舟10号任务。

有着如此丰富的任务经验,再加上他的体能也还能够执行这次任务,所以年龄也就不成问题了。要知道在世界航天史上,高龄航天员上太空也不是第一次,美国人约翰·格伦就曾以77岁高龄进入太空,成为了迄今为止最年长的航天员。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一点,这次执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都曾经是空军航空兵部队的一级飞行员,这也显示出成为航天员的门槛之高。1998年,我国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第一批航天员有14人,全部都是从空军精锐飞行员中选拔出来的。

到了2010年,第二批航天员7人选定,开始为祖国征战苍穹。从2018年开始,我国就启动了第三批航天员的选拔工作,截至去年已有18人成为预备航天员,他们经过系统训练后将参加空间站运营阶段的各次飞行任务。
当然这也是各国惯例,因为载人航天任务非常复杂,对飞船驾驶员的生理、心理素质要求极高,一般的飞行员确实达不到。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火箭发射进入太空,以及航天器在轨运行,都需要达到第一宇宙速度。

换算成更容易理解的数字就是每秒7.9公里,大约相当于23马赫,这可是没有一款军用飞机能够达到的速度。那么要想在这种速度下准确无误地操控飞船,就只能先从空军王牌飞行员中精挑细选,然后再进行严格训练,美俄两大航天强国也是这样做的。
再来说说我们的科研保障人员,他们在每一次航天任务中的地位,与航天员一样,只不过一个在台前,一个在幕后,前面的6次载人航天任务中,普通民众只记住了冲锋陷阵的航天员们,而在幕后默默奉献的英雄们,也应当被我们铭记。

中国航天这一路走过来相当艰难,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简直就是“地狱级”难度。当初我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决定建设航天事业的时候,国内大部分人才刚刚脱盲,相关产业更是一个都没有,全都是从零学起。
除了内部条件加重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难度以外,外部势力的阻挠和打压也是摆在中国航天人面前的“一座大山”,要知道美国干过,苏联也干过,直到今天,美国政府仍旧在绞尽脑汁打压我们的航天事业。

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最舒服的日子永远是昨天,最容易的问题也永远是昨天的问题,但这样他们也并没有屈服。每次遇到技术瓶颈,遭到外国打压的时候,他们就像一群听到了冲锋号的战士,毅然决然地顶着炮火前进,最终将中国航天实力推到了平视美俄的位置。
这些幕后英雄与我们的航天英雄一样,都是我们的“国宝”,他们的付出,不仅为我们换来了民族尊严和技术进步,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这才叫福泽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