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其实是死后的谥号,并不是她的真名。她624年生于并州,也就是现在的太原。古代男尊女卑,有着吃绝户的陋习,他父亲武士彟[yuē]在荆州都督任上去世,其母成了寡妇,最要命的是他母亲杨氏没有添男丁,导致武珝母女和两个姐姐受尽屈辱。正是因为这样,才返回太原,机缘巧合被唐太宗李世民看中,进宫时才十四岁。

自小武珝聪明伶俐,由于家庭环境,其性格多变,心狠手辣。为什么这么概括呢?笔者注意到,她一生注重“名”,甚至可以说在古代有权势的女人当中,她的名字最多,从武才人、媚娘、昭仪、宸妃、天后、曌(zhào)、武则天大圣皇后,只有武则天这个名字不是自己想要的,而是她宝贝儿子李显给的,至于为什么给呢?

首先,武则天能够走上权力顶峰,要从名字开始,她很会用名字玩权术。当她生了第一个皇子李弘之后,她就开始用“名字”谋位的打算,而且都成功啦!李弘不是嫡长子,按理是不能立为太子的。唐高宗李治儿子多,武则天的儿子排名第五,前面有老大李忠,老二李孝,老三李上金,老四李素节是萧淑妃的儿子。老大就不用说了,是李世民第一个孙子,虽然是庶所生,但是早就被立为太子啦!李世民去世后第三年即652年9岁的李忠被册封为太子的时候,那个时候武则天才刚从感业寺出来。

武珝一进宫没有几天就生了李弘,这说明李治在感业寺烧香的时候,就和武则天发生了关系。要不然王皇后即便没有儿子,也不会傻到甘愿分一杯羹出去。李忠陪伴了李世民6年,见到李忠立为太子,而且比李弘大9岁,前面又有萧淑妃等嫔妃的儿子都立了王。武珝这个时候就想到了一个妙计,给自己的儿子取名“李弘”,在道教里一条谶语叫做“老君当治,李弘当出”政治含义不言而喻。从这一点看,断定这个时候,武珝受到道教鼻祖哼唧、天象大师袁天罡指点,最后把自己的昭仪也改成“宸妃”,巧妙的把王皇后和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四大妃子给比下去。

面首
后来她清除了一切障碍,李忠被废太子,到庶人,杀死,其他皇妃皇子的命运大多如此。对权力到了痴狂的地步,垂帘听政都不满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当猴耍,天授元年(690年),武珝自立为帝,宣布改唐为周,定洛阳为都,称“神都”,建立武周。甚至后来考虑立侄儿武承嗣、武三思为太子武三思为太子。还好有直言不讳的狄仁杰在,不然李氏王朝真的改姓,狄仁杰说:哪里有侄儿将姑姑立于庙堂的道理,儿子比侄儿要亲。这才让武珝顿打消了念头。也就是这年,她又给自己取了个名字武曌(zhào),而且是自己发明的字。

武珝的珝同玉,再美也是人家的玩物;改为曌,也是有深刻含义的,那就是自己犹如日月当空,普照大地,是权力的象征。武珝养面首,晚年沉湎于享乐,你说找面首娱乐也就罢了。可是她找的是薛怀义,张昌宗,张易之入宫闱,他们都不满足体力活儿得到的物质报酬,他们都开始动歪脑筋。这把太平公主也带坏了,也养男宠。虽说太平公主养面首,但是有情有义。据说,薛怀义把驸马薛绍给害死了,就把自己的男宠让给母亲武珝,结果薛怀义就失去了宠,火烧明堂,被武珝赐死,薛怀义自己把自己给玩死。

面首
这些男宠和现在不安分的二奶差不多,图的真不是钱,惹出了事自己完蛋不说,还闹得包养自己的人被检察院新账旧账一起算。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也是脑瓜进水,尽然想到废掉李显显取而代之,最后项上人头不保。也正是这样,张柬之发动了神龙兵变,推翻了武珝的政权,她没有反抗。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不是武珝年纪大的原因,而是她的宝贝儿子唐高宗李显利、宰相张柬之知道武珝对权力的着迷,于是给了一个雷同“齐天大圣”的名字“则天大圣皇帝”,满足了她的毕生对权力的至高追求。

纵观武珝的一生,不难发现,一个人在逆境中,方能成长。享受中,则会身败名裂。武珝得到了”武则天“这样的谥号,可以说是比较圆满的结局,也算是她在生命最后,找到了自己的退路。当今很多女人崇拜武则天,可是又有多少女人懂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