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址,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答案:B解析:根据6000年、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可以排除D,跨入阶级社会门槛是新石器时代晚期;A的说法错误。在B和C中选择,C在材料中有房屋、陶器、祭坛、古稻田等,说明其已不再是简单的渔猎采集经济,但无法推出是否已摆脱依赖依赖,所以选择B。
2.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答案:A解析:以关东六国和秦国作对比,六国多用其宗族及国人而秦相则来源于各诸侯国,说明秦国并非采用世官制,故选A。B无法体现不断变化,C无法体现材料全部且用词绝对,D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且不符合事实。
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答案:B解析:A、C、D均不符合事实
4.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答案:C
解析:A跪求奏对和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说明不容质疑错;B皇权至上,士大夫政治为皇权服务;D材料体现宰相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
5.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答案:D解析:应两国政权请求赐书,说明明朝政权为其宗主国,两政权欲借助明朝赐书的行为,来强化自己政权的权威。
6.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
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
答案:C解析:材料说的是列强外交“双标”,作为弱国,很难得到公法(国际法、国际规则)的公平对待,说明薛福成认识到中国弱国地位,加深其自强的意识。
7.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辛丑条约》签订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
答案:A解析:顺天、山西等地合并到其它地区进行科举,与《辛丑条约》中停止华北地区的科举考试以作为惩罚的条款有关。
8.抗战时期,冀中根据地的公粮征收经历了从摊派、村合理负担到统一累进税的过程。根据对各阶层的调查,1941年统一累进税负担占家庭总收入的比率为:贫农3.81%,中农9.76%,富农29.65%,经营地主21.77%,平均负担水平21.70%。统一累进税的实施
A.是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重大举措
B.大大减轻了农民阶级的税负压力
C.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最早尝试
D.比较合理地分配了各阶层的负担
答案:D解析:A没有废除封建剥削制度,B减轻的是贫农和中农负担,C不符合事实。
9.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表

据上表推知,当时
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B.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
C.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
D.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
答案:D
解析:从表格数据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在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部分行业占据绝对优势,这说明既要充分利用,又要加强对其引导与限制,以服务于新政权。
10.下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A.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答案:C解析: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BD与事实不符,A土地所有制的用词不对。主流媒体宣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买拖拉机了,是赞扬肯定支持,释放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会继续延续的信号。
11.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据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元首顾问议事会。这一机构的设立
A.推动了民主进程
B.颠覆了寡头统治
C.削弱了元首权力
D.保留了共和因素
答案:D解析:由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但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并元首顾问议事会重大议题,说明帝制之下仍保留了共和因素。
12.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
A.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
B.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
C.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
D.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
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份奏折在历史上被称为“墾田永代私財法”,它为日本中世纪的庄园制度提供了一定的法律基础,使得领主们可以长期占有开垦的土地,成为日本封建制度的重要经济和社会基础。该奏主张鼓励开垦荒地,不加限额,这会导致私人大土地制的发展,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AC无法从材料中推出,B这一时期并非土地公有。
13.16世纪,一位意大利诗人在自传前言中写道:“命运残酷,无奈我自安然如故;生命、荣誉,财富,还有无价的才华:身的美丽,心的优雅;有此相伴,超越永无极限,“这反映了诗人
A.强调人的个性
B.屈从命运安排
C.反对宗教教义
D.相信社会进步
答案:A解析:诗人认为命运虽然残酷,但应该保持安然自若,并且拥有生命、荣誉、财富和无价的才华等个性特质,这些特质让人超越了命运的限制,体现对人文主义思想。感觉个性一词有问题,有点犹豫,想选D,但D又无法体现社会进步观。
14.17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纷纷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并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向公众传达有关国土疆域的信息。这一现象反映
A.近代地形勘测技术的进步
B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C.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
D.地图是解决争端的主要依据
答案:B解析:17世纪后期,欧洲列强国家的相互关系由封建主义的同盟和敌对关系逐渐向近代国家主权意识和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转变。各国开始重视领土的疆界问题,通过勘定地界、出版地图等方式彰显国家主权,表达其对领土的所有权和管辖权。这种现象也影响了后来其他地区和国家的领土观念和国际关系。
15.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内阁的决策权日益增强,议会对政府的议案很难加以否决或修改。据统计,在1906年之前的20年内,议会只通过了九次针对政府议案的修正案。有人戏称,议会成了内阁的御用议事会。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内阁逐渐走向集权
B.内阁议会权限不明
C.政党政治渐趋成熟
D.议会体制受到损害答案:A
解析:19世纪后期,英国政府逐渐从英国议会手中夺取了越来越多的权力,内阁成员的言论和行动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控制。与此同时,由于议会与内阁的权力关系发生变化,议会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被逐渐削弱。内阁逐渐走向集权,代表政府行使大多数政治职能。这种情况在英国政治发展的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为英国政治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16.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体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答案:B解析:图反映的是劳动力与机械和化学品的发展关系,直接选B。A错,机械投入增加,C不是材料主旨,D是错误表述,与事实不符。
此答案和解析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错误,欢迎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