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什么
资产负债观直接从资产和负债的角度确认与计量企业的收益,认为收益是企业期初净资产和期末净资产比较的结果,这种计量收益的方法又称之为财产法。该方法强调经济交易的实质,要求在交易发生时弄清该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或者其对相关资产和负债造成的影响,然后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它要求将所有资产和负债项目按同一时间基础予以对比,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将是更恰当的计量属性;资产负债观下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只要企业的净资产确实增加了,就应该作为收益的内容之一予以确认。
收入费用观是指直接从收入和费用的角度来确认与计量企业收益,认为收益是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结果,其特征是全面遵循历史成本、配比性和谨慎性三大原则。在收入费用观理论的指导下,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中利润表处于核心的地位,而资产负债表则作为利润表的补充报表。而利润表中的收益信息都是基于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所产生的。从信息的效用角度来看,利润表中的收益信息更主要的是提供有关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的经营业绩和经营成果,反映的主要是企业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且主要是基于本期的考虑。
葛家澍(2007)认为: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两种概念是指导会计要素定义的基础概念;坚持用资产负债观来定义、分类和确认财务报表要素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一个重要标志。
因此,将“资产负债观”还是“收入费用观”视为观察和理解会计概念、会计要素的一种视角更为客观。

2
两种观念的发展变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财务报告是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的,资产负债表一直作为第一报表,利润表是第二报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证券市场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投资者和债权人在进行决策时,关注的重点逐渐转移到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和获利能力的大小,根据企业的财务成果作出投资和贷款决策。财务报告的重心由资产负债表转向利润表,这一时期绝大部分理论都是与如何精确计算收益有关,企业收益的计量成为企业会计的重心。进入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又开始重视资产负债表,他们认为,利润表传递的会计信息有时会给人以假象甚至错觉,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能根据利润表作出恰当的投资和贷款决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从 1978年发布第1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开始,到 1986年发布第 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为止,一直强调资产负债表的作用。进入20 世纪90年代以后,对收益的计量理念也从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美国、英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要求开始编制全面收益表 。
3
两种观念的不同之处
收入费用观理论体现的主要是受托责任观的会计目标,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也主要是以可靠性为主。资产负债观理论体现的主要是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也主要是以相关性为主。
随着市场信息逐渐增多,潜在利益相关者逐渐增加,对于信息的获取更加关注于对决策的帮助作用,所以,会计目标逐渐向决策有用观倾向,决策有用观的财务报告其目标在于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 如果要求“决策有用” ,信息就要面向未来,财务报告应反映现时的信息,即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可以体现决策有用观的要求。如果我们选择了会计确认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会计将会对尚未发生的交易带来的收益进行确认,因而, 资产可能会定位为“未来取得的经济利益”,而不是“投资的成本”,收入实现不以具体的交易活动为基础 ,而是以资产和负债等风险与报酬的转移为基础,收益可能会定位为“已经实现和尚未实现的全面收益”。因此,收益的计量必然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采用资产负债观。
资产负债观理念的确立要求企业管理层更加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 更加关注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 更加关注企业的资产质量和营运效率。企业只有在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即所有者权益增加的情况下,才表明企业价值增加了, 股东财富增长了, 突破了传统单纯的利润考核概念, 有助于促使企业改善资产负债管理, 优化资产和资本结构,避免眼前利益和收益超前分配, 提高决策水平, 着眼于企业长期战略和可持续发展。单纯着眼于利润过于片面 , 容易产生短期行为 ,对投资者产生误导。
4
两种观念的具体体现
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在2001-2006年间,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使用账面价值进行计量,但是2006年后变更为公允价值计量。
在2001年的准则规定中,除非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中收到补价,换入资产入账价值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补价加相关税费等要素构成,不确认相关损益,认为资产的交换没有实质性收入发生,体现了收入费用观以历史成本计量且注重信息的谨慎性的原则。
2006年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主要以公允价值计量,如果公允价值可以合理确定,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等于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加相关税费加(减)补价,此时,准则认为,资产间置换为企业带来收益,充分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理念,即资产是创造收益的终极基础的理念。2019年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2006年的准则相比变化不大,依然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理念,证明资产负债观越来越被会计人员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