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啥叫中国?如果连祖国名字由来都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尴尬中国,这个词在古今两个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
在古代,尚不存在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家”概念,而是以朝代、民族或政权变迁来定义。国家这一概念是从欧美传入的,相对于古代观念中的“国”,两者意思是不同的。
在现代有了国家概念之后,古人使用“中国”这个词时,并没有国家意识或民族概念。那古代对“中国”这个词的理解是怎样演变而来的呢?

让我们来一探究竟!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中国”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
当时,“中”这个字作为形容词,意思是“美好的”。周朝自称为“中国”,是为了突出自己作为天子所在国都与其他城邦的对比,凸显自身的高位地位。
位于关中和河洛地区的黄河流域被称为“中原”。在秦朝时,合并了“中国”一词,指的是秦始皇统一下的三十六个郡。
到了西汉时期,南越所说的“中国”则指的是汉朝的所在地及其周围的中原地区。

通过东汉时期的文物可以看出,东方有着许多珍贵的宝藏,被福泽着的地方被称为“中国”。
可以看出,这里所指的是汉代,不包括少数民族地区。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民族变迁、政权更迭,国号不同,但统治者们依旧以“中国”的称谓自居,延续了商周时期的华夏地域名。
在唐朝及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传播中,外海传教士仍然沿用着“中国”这个地理自称,意指东亚的中心之国。

到了宋代,经济繁荣促进了政体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这使得“中国”一词有了“在天地中间的上国”的意义,并衍生出了除此以外的“四夷”。
明太祖朱重八上位后告天道,宣告宋朝国运终止,自己是上天派来统治“中国”这片土地的天龙。清代康熙时期,根据《俄尼布楚条约》,雅克萨地区归属于“中国”。
这里仍然以王朝自居,保持地理上的自称。在晚清时期,也就是20世纪初,溥仪退位并颁布《大清国皇帝退位诏书》,这份诏书的起草是由梁士诒完成的,但增删改都是袁世凯亲自操刀,其中涉及到了“中国”一词,成为民族共和国的简称。

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建立。我们的“中华大清国”演变成了现在的“中国”。
在台湾,它作为一种呼唤民族团结与凝聚的称呼而存在,并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而在现代,中国也被用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根据宪法,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现在称之为中国没有任何问题。但有趣的是,在联合国的法定名称中,中国被登记为“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全称为“共和政体”。

所以在现代,大多数外国人更倾向于使用China或者China Mainland来称呼中国,其中China一词沿用了大唐盛世的“瓷器出产十分厉害的地方”,传承了历史之意。总结一下,“中国”这个词的含义演变可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地理概念,随后成为大陆的国名。
最初只是一种美称,意味着世界各国中地位最尊崇的地方,后来演变为地理含义,最后成为国名。词语的含义是逐渐演化而来的,自古以来,“中国”并不指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只有七十几年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只是为了方便交流和称呼。无论是中国的历史演变还是现代的国名,都是根据时代和历史背景的变迁而来的。
对于中国这个名字的了解,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展示着自己的实力和魅力。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并继续为祖国的繁荣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