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认真学习
三十年前,常宁市区还是一个小小的县城,城市建成区面积不过两平方公里,人口不过五万,拥挤而喧嚣。
那时候,常宁市还是叫做常宁县,小小的县城里,只有三所中学,分别是常宁一中、常宁二中和常宁七中。一中、二中以高中为主,初中部每个年级只有两个班。而七中则以初中为主,每个年级是七个班,当时的七中也办过高中,高中每个年级两个班,每个班三、四十个学生而已。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大学特别难考,七中高考成绩一向不佳,后来高中就停办了。

学生在认真学习
在常宁县城,当时有一句顺口溜,叫做“一中难过河,二中难爬坡,七中泥巴多”。这是实际情况的真实写照。一中在河那边,远远就看到了,却必须绕道从西门桥上过才能过河,真是有“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之感。二中建在山上,从大门入校,要经过许多级台阶,才能到达山顶的教室。七中就更不用说了,学校初建,就两栋教学楼,外加一个厕所。其他都没有建好,操场和步道全是裸露的泥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教室里的学生们
当时一中、二中条件最好,因为学校开办时间长,教学设施完善。一中有一个大操场,一到夏天,绿草茵茵,很多学生都在操场上玩,进行各种体育运动。二中自然环境不错,有假山、有凉亭、树木葱茏、让人十分惬意。而七中真是啥也没有,树都没有几棵,全是泥巴地。就连花圃里面都是光秃秃的,花花草草都是学生们从自己家带来的种在苗圃里。
当时,七中每个班都有一个花圃,每周都有劳动课,学生们就在里面锄草、松土、施肥。然后,每个星期都要进行评比,看那个班的花圃最漂亮,然后张榜公示。

学生在认真学习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全国大学生录取人数很少,一年本专科录取人数只有六十万人左右,是真正的精英教育。同样,中专也是很难考取的,因为考上中专就是国家干部身份,包分配。那时候考个中专,相当于现在考个“211”本科的难度。当年的毕业生,现在年纪都不小了,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不是领导就是技术骨干,尤其是在基层领导岗位上有一大批中专毕业生。
一中、二中条件较好,大家都很认可。七中条件差,在老百姓中没有什么影响力。好在当时的七中无论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都很争气。大家憋着一股劲跟一中、二中比中考升学率,比中专考取的人数。经过几年的努力,七中开始迎头赶上,后来是全面超越了一中、二中。于是,七中的口碑就慢慢好起来了!

学生在认真学习
当时的七中实行普通班、实验班的制度。每个学期全年级都进行考试,成绩好的进入实验班,成绩不好的就降到普通班。这样,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有压力,认真读书的多,混日子的比较少!
后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中、二中不再办初中了,专门开展高中教育,学生全部到七中读初中,七中就成了“独角兽”了,教育质量开始滑坡。
再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学生也越来越多,于是城区又开办了不少新的学校。而随着中专教育的没落,常宁七中也就变成了一所普通的学校,神话和光环从此成为记忆。

教室里的学生们
如今的常宁市区,早已成为拥有三十万人口三十平方公里的小城市,骑自行车十分钟就能逛遍全城已经成为历史。从这座小城走出的人们遍布全国各地,大家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但是,无论你走得多远,飞得多高,混得多好,都永远会在心里铭刻着一个名字,那就是: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