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将宝有一个寒假作业——研究我国古代的计时方法。
最简单,最直接的,当然是“日晷”!否则,难道是点一炷香?
然而,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在爸爸的悉心指导下,小将宝终于完成了她的“日晷”制作,却发现根本无法计时!
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时辰,对应“子丑寅卯”十二地支,每个时辰又可以分为初刻和正刻。
大概时间如下表所示:
时间 | 时刻 | 时间 | 时刻 |
23:00 | 子初 | 11:00 | 午初 |
0:00 | 子正 | 12:00 | 午正 |
1:00 | 丑初 | 13:00 | 未初 |
2:00 | 丑正 | 14:00 | 未正 |
3:00 | 寅初 | 15:00 | 申初 |
4:00 | 寅正 | 16:00 | 申正 |
5:00 | 卯初 | 17:00 | 酉初 |
6:00 | 卯正 | 18:00 | 酉正 |
7:00 | 辰初 | 19:00 | 戌初 |
8:00 | 辰正 | 20:00 | 戌正 |
9:00 | 巳初 | 21:00 | 亥初 |
10:00 | 巳正 | 22:00 | 亥正 |
有了这张表格就可以计时了吗?非也非也!
小将宝制作的日晷下图所示:

小将宝日晷
简陋了那么一点点。
“日晷”的基本结构还是有的,而且蕴含着高深的知识。

故宫日晷
那就是“晷面”夹角,这个不是随便放置的。如上图所示,晷面与地面的夹角必须是50度。
原来,这种日晷叫做“赤道式日晷”,晷面是与赤道平行的。
50度怎么来的?
那40度是怎么来的?
从下面这张图来的:

北纬40度
北京地处北纬40度,所以晷面与地面夹角为50度。
按照这个原理,如果在赤道上使用,晷面应该垂直于地面。
我们看见的日晷,一般都是双面的。
- 春夏,太阳比较高,使用日晷的上面。
- 秋冬,太阳比较低,使用日晷的下面。
- 春分和秋分,太阳不高不低,正好照在日晷的侧面,据说这两天不可以使用!
日晷的摆放直接影响计时结果,这不是小将宝能够掌握的。
!!!
研究中,我们意外地发现,北京天文馆的日晷好像也不准确呀。

北京天文馆日晷
小将宝的爸爸在某年月日的14:49拍摄了一张天文馆日晷的照片,局部放大如下图所示:

14:49拍摄日晷
日晷显示为申初一刻不到,大概为15:10,这21分钟的误差是怎么回事呢?
测量误差?No!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小将宝爸爸当年也是学霸,有丰富的知识解释这个误差。
14:49为北京时间,东经120度。
15:10为天文馆时间,东经116.3度。
北京天文馆的时间,原本就不是北京时间!天文馆有时差!
15度为1个时区,相差1个小时。所以,经度相差1度,时间相差60/15=4分钟。
时差:
理论时差为15分,测量时差为21分,误差只有6分,这个精度够也可以了呀。
很遗憾,天文馆在北京的西边。
天文馆时间换算成北京时间,是需要加15分,而不是减。
也就是说,天文馆日晷测量的北京时间为:
即使天文馆的日晷也有半个多小时的误差,何况小将宝制作的日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