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来上映的古装剧里,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盖世神功的存在,像“轻功水上漂”、“乾坤大挪移”等等,这些登峰造极的武功无不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它们之中的绝大多数在现实世界中却并不存在,即便是有也很多已经失传。
不过在今天的河北吴桥县却有这样一位年逾七旬的老汉,他的手中就掌握着三种不同的“武功”,当然,现在的我们更习惯将其称之为杂技,这其中最出名的当属“三仙归洞”。
2008年的一天,老汉专门前往了香港进行杂技演出,就在演出期间,他再次向众人表演了自己的绝活,台下的观众顿时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王保合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老汉的绝活还得到了香港富商李嘉诚的青睐,后来更是仅用3球2碗就赢得了他四个亿的投资,一时被媒体广泛报道。
这名老汉究竟是什么来头?他又是如何掌握那些只有在影视剧中才能见到的“绝世武功”呢?
老汉就是人称“鬼手”的王保合,关于他的传奇经历还要从他的出身开始讲起。

王保合
“一二三,三球两碗一手鬼;四五六,六神五主四方惊。”在被誉为杂技之乡的河北省吴桥县有一座“鬼手居”,王保合就生活在这里,而位于门上的这副对联便是当地人对他身手的直观印象。
王保合于1944年出生在吴桥县的一个杂技世家,他的爷爷王玉林就是民国时期闻名北京城的“天桥八大怪”之一,被时人称之为“卸索大王”。
“卸索”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缩骨术”,王玉林的这项绝活可谓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当时,无论什么人,无论在任何场合,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用绳子将他绑在柱子上,幕布一遮,三秒过后,他就可以轻松地卸去身上的绳子。

王保合
凭借这种精湛的技术,王玉林获得了很多观众的喜爱,因而有着不错的收入,后来他还创建了闻名全国的“北京大马戏团”,成为了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新中国举办开国大典的时候,王玉林更是作为民间艺人的代表受邀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观礼,这对一名江湖卖艺的艺人来说是莫大的荣耀,王保合每每提及爷爷的事迹心里都充满了骄傲。
然而当绝活传到王保合的父亲王福寿这里的时候,因为时代的发展,受到电视、电影等新兴娱乐项目的影响,杂技逐渐变成了冷门,王福寿的名气也远不如王玉林。

王保合
不过王福寿一直牢记着父亲的嘱托:“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传承下去,即使为此生活困顿。”
于是,王福寿从小就开始苦练技艺,经过十几年的勤奋学习,他不仅掌握了王玉林的绝活,还学会中翻、飞叉、水流星、三仙归洞、深喉纫针术等一些难度相当高的技艺,这也为王保合日后成为载誉全国的“鬼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有了爷爷和父亲的辅导,王保合从六岁开始就学起了杂技,并且表现出了极大的天赋,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将家中的绝活都熟练的掌握了,长大后的他为了生活,便跟着父亲四处演出,在实践中技术进一步成熟,尤其是将父亲的绝技“三仙归洞”练得炉火纯青。

王保合
可王保合的全身技艺却没有了可以展示的舞台,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杂技这种传统技艺逐渐失去了兴趣,尤其是年轻人都开始热衷于追求新鲜的事务,王保合因为接不到演出的机会,生活也出现了困难。
但王保合和自己的父亲一样,一直在咬牙坚持着,他相信是金子终有发光的一天,不过这一天一等就等了十几年。
那是在1992年的一天中午,河北省慰问团来到了吴桥县考察民情,一位领导听说县里有个杂技世家,便饶有兴趣的带着慰问团来到了王保合的家中。

王保合
此时,正在家中吃饭的王保合看到一群人走了进来,很是兴奋,因为就在前天他就听说省里的慰问团要来吴桥,于是,他赶紧走上前去和领导打了声招呼。
在聊天之余,王保合便当众向充满好奇心的慰问团的团员们表演了自以为没什么的“三仙归洞”,众人看着他娴熟的手法都十分兴奋,慰问团的领导也表示安排时间让他到省里进行表演,王保合便从此刻一举成名了,而且越来越红……
1993年,吴桥县政府为了继承和发扬县内的杂技文化,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专门拨款修建了吴桥杂技大世界,使得众多的杂技艺人可以齐聚一堂,表演技术。

吴桥杂技大世界
刚刚出名的王保合自然也把自己的舞台搬了进去,在里面的江湖文化城表演着自己的各种绝活,当然表演次数最多的还是“三仙归洞”,因为它深受最广大群体的喜爱,无论男女老幼,而王保合“鬼手”的名声就得益于这项表演。
1999年,王保合受邀跟随河北省艺术团前往了香港九龙的艺术中心进行演出,当时香港的民众还很少有人听说过他的名字,可随着他一连几天的精彩表演,顿时成为了全城瞩目的焦点。
就连时任香港特首的董建华都亲自来到了现场观察他的演出,只见王保合坐在舞台中央自信十足,他用手随意地摆弄着桌上的两只碗和三个小球,任由观众随便猜测,他都能让小球出现在想要出现的碗里。

董建华
董建华对他的神乎其技大为叹服,当众称他为“鬼手”,随着香港诸多媒体的报道,他的“鬼手”名号很快就传遍了全国,而他在吴桥的表演地点也改为了“鬼手居”。
闻名全国后,王保合凭借本事获得了一定的财富,但他没有志得意满,而是在功成名就后选择回报家乡,其中最经常做的就是跟随省里、市里的招商团到香港招商,吸引投资,开篇提到的赢得李嘉诚4亿投资的事就发生在他成名之后。
那是在王保合七十岁的时候,河北省委的领导亲自登门找上了他,说要去香港找富商投资黄骅港的建设,以促进河北对外贸易的发展,并询问他是否愿意跟着一起去。

王保合
王保合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几天后,他就再一次跟着招商团前往了香港,而他与李嘉诚的相见就发生在一场晚宴上。
当时,招商团的成员和包括李嘉诚在内的一些香港富商们进行了友好地交流,晚宴期间,不知是谁提了一句想看王保合的“三仙归洞”,随后招商团的成员也纷纷向众位富商介绍王保合的技艺,这引起了大家的好奇。
趁着这个热乎劲,王保合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三个道具小球和两个小碗,并让服务员搬来了一张桌子,随即坐在椅子上当着众人的面开始了表演。

王保合
只见王保合将三只小球都放在了左边的碗里,然后笑着向一位富商说道:“接下来,我会在三秒钟之内使这只碗里的三个小球中的两个出现在另一个碗里。”
这位富商恰好就是李嘉诚,他作为一位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的精英,自然不会相信这种“骗人的把戏”,不过为了防止王保合作弊,他还是亲自检查了小球、小碗以及桌子,确保没有问题后才让王保合开始了表演。
随着王保合一番辗转腾挪,“奇迹”诞生了,那两个小球果然出现在了右边的小碗里,而一向眼光敏锐的李嘉诚却没有发现王保合是怎么做到的,他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李嘉诚
李嘉诚看着王保合脸上的从容和自信,有些不服气,当即说道:“这次我没看清,但我觉得肯定有猫腻,除非你再表演一次!”
面对着李嘉诚有些无礼的举动,王保合丝毫没有感到冒犯,他笑着对李嘉诚说:“李先生,我当然可以再表演一次,不过只是表演也太缺乏乐趣了,不如我们下个赌注可好?”
李嘉诚相信自己绝对能看出问题所在,当即表示:“如果你能再成功表演一次,并且我没有发现任何问题,那招商团谈的关于黄骅港的建设,我愿意投资四个亿!”

李嘉诚
王保合笑着答应了,这次出于保险起见,李嘉诚亲自选定了三个小球所在的位置,而王保合为了表示诚意也撸起了袖子,证明身上并没有携带可以替换的小球。
然而这次的结果还是和上次一样,完全符合事先的规定,李嘉诚同样没能看出问题所在,他自发地鼓起了掌声,并且爽朗地笑道:“王老,您的手实在太快了,我愿赌服输。”
就这样,王保合仅凭3球2碗就轻松地拿下了香港富商李嘉诚4个亿的投资,回国后,河北省委当即向他表示了感谢,一位领导说道:“如果没有他(王保合),我们的谈判还会持续更长的时间。”

王保合
王保合除了精通“三仙归洞”的技艺之外,还十分擅长父亲传授的“缩骨术”和“深喉纫针术”,但这两项十分精彩的传统技艺随着他年龄的增大即将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仅就缩骨术的练习而言,王保合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这样说道:“缩骨术要用内力拉伸骨骼,尤其是肩膀附近的骨关节,最后人的身 高增加,各个关节错位,从而缩小身体。这时人的内脏就要下移,以 腾出更多的位置。要把宽腰带扎得紧紧的,不然,内脏真的下垂,人会受到伤害。”
也就是说练习的时候发生一丁点的失误,就很有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仅这一点就劝退了众多想来学习的人。

王保合
“深喉纫针术”有过之而无不及,它要求表演者要将银针“咽”到嗓子眼里,然后通过腮的活动,把针纫上,这个过程更不允许有哪怕万分之一的差池,因为一旦失败就意味着会对身体产生损伤。
所以,哪怕是王保合天赋异禀,他也勤学苦练了足足7年才彻底掌握了这两项绝技,但他的孩子和徒弟们却对此望而却步,这让王保合很是苦恼。
当然,还有一些人在看完王保合的表演后,会将他的手艺看作一般的杂耍,认为这不过是取悦大众罢了,这种言论也让王保合很是难受。

王保合
因为在他看来,无论什么手艺一旦到了一定的境界就会变成一门艺术,杂技也不例外,他坚信自己的“本领”已经达到了艺术的水准,而事实也是如此。
为了让更多的人重视和认可杂技这项传承了千百年的技艺,王保合一直在努力地实现技艺的申遗,终于在2006年,包括王保合技艺在内的所有吴桥杂技被以一个整体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他本人作为这门技艺的重要传承人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享受起了国务院提供的特殊津贴。
如今,已经77岁高龄的王保合老人仍然坚持在自己的“鬼手居”内进行演出,每天慕名前来的世界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吴桥杂技在他的手中进一步向全世界推广。

王保合(右)接受采访
文化传承之路任重道远,但在一次接受采访时,王保合老人还是目光坚定地说道:“我会为之不断努力!因为我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将老祖宗的绝活一代代传承下去,一代更比一代强!”
谨以此文向王保合老人致以崇高的敬意,祝老人家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