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站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日本街头,一定会看到一个怪象,许多人挥舞着1万日元的大招向出租车招手。那时候如果你告诉一个日本人,他们现在的繁华只是昙花一现,马上就要一蹶不振,所有人都把会你当做傻子。

可以说那个时候的日本,真的是当之无愧的"亚洲经济"的强劲代表之一,日本国内有钱人或者"灯红酒绿"和"纸醉金迷"的生活。这并非天方夜谭,而且真正的历史。
但现实就是如此的残酷,从生从黄金到天台排队跳楼也就短短几年时间,而这一切都将从“广岛协议”开始。今天就具体讲讲日本从天堂跌落到地狱的故事。
1982年,一位美籍华裔(被误认为日本人)走在街头,突然两个美国壮汉手持棒球棒,二话不说上来就是一顿暴打,年仅27岁的就被活活打死。
这个人美国人是一家汽车制造厂的工人,他们之所以打人,是美国人把这个人当成了日本人:当年美国人抵制日本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走上街头砸日本汽车,随意殴打日本人并不鲜见,其原因是因为美国人认为日本人抢了自己的饭碗。
1951年,日本制造业增长了40%左右,九六年美国直接派兵进入越南拓展,又给日本带来了一波工业大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造业被日本企业代替,美国的日本贸易逆差更是剧增到了496亿美元。

然而,美国人势力自古以来就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他们会第一时间把锅甩给别人。
美国卡特彼勒挖掘机公司的董事长里摩根说,比摩根经过调查认为自己家的推土机各方面性能都比日本更好,之所以卖不动,完全是因为美元的日元的汇率太高了,导致自己家的产品没有价格优势,然而这并不是唯一一个这样想的美国老板。
在当时很多美国制造业公司打不过日本企业都觉得是美元本身的问题,其中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每个人的拖拉机假设卖1万美元,换算成日元就是两百四十多万,如果日元升值20%,那么1万美元就约等于200万日元了。自家产品一下子便宜下来四十多万,肯定能急死日本的拖拉机。

美国的企业闹并不是白闹的,是一定要有效果的,也是要进行国家层面的"制裁"的,——就在1985年春,美国参议院将日本列为不公正贸易部,在之后的两个月里,美国媒体开始的日本口诛笔伐参数了,此时美国的意思很明确,就是日元升值,美元贬值。

看到这里就会有人问了:日元升值,美元贬值,对日本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情,众所周知,能够维持一段时间内货币的稳定是对国内经济是很重要的,而如果日本像美国说的那样,同意调整,并且同意"说调整就调整"的话,那不太便宜美国,又太让日本吃亏了吗?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日本高层也有让日元升值的意思,你来升值,日本的出口企业肯定要付出代价,但是根据日本的经济调查,美元的贬值对日本的经济并不是致命性打击,只要日元升值控制在20%的范围内,基本是可以承受。

就是说,日本为了换取政治上同美国的进一步发展,不得不损失一些经济上的利益。诚然,我们都知道,日本自然不会甘心"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加之他们民族谨慎性格,更不允许事情往控制之外发展。因此日本同意美国的"无理要求"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经过日本的深思熟虑,以及美国的多方面"做工作",1985年9月2日,美日德法英的老板们一起开会,一起商量如何操纵汇率,让美元贬值,日元升值,这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对,你没有看错,这个协议不仅仅有主人公美国和日本,还要德国,法国,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对日本的实体经济打击有多大呢?举个例子来说,日本一块儿低端的手表,大概折合40元,而中国的市场上只要1元一双的拖鞋,日本产得要五美元,而中国生产的只要0.5美元。

这样看来,签订广场协议的美日双方都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按照日本政府的计划,日元升值控制在10%~20%之内是没有问题的。元兑换202~222日元之间,直到1985年底这个数字还是202多一点,完全OK。日本人觉得自己是理性的,认为市场肯定不会失控,但金融市场并不完全理性。
举个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在1986年1月22日,对于日本炒外汇的代理商的来说,都是平静的一天,大家造成看着屏幕上的数据新闻,安静的钱写着买入卖出的传票。下午1:30的时候,因为日本代理商在刚刚买进之后,电视屏幕下方路透社新闻栏目一行,但是190这个数字仿佛有魔力一般。就在这一瞬间,日本的外汇市场陡然消失了,所有的交易都停止了,没有任何的买进卖出。一瞬间就日本的金融市场彻底失控。
就在这个时候,日本政府也引起了注意,有意地降低利率,然而因为大家都知道是这个举措投资大,利润低,回本慢,存在银行又没利息,那就冲冲,去炒股。日本政府降低利率代表股市暴涨,我们举个当时典型的例子,一个最早是的汽车贸易的老总,因为美元升值而后来越来越低,让他嗅到了商机,他加入了房地产生意,向银行借110亿日元然而就在睡一觉的功夫,就涨到了130亿日元。

然而银行看到他挣得盆满锅满,眼球也红了,因此银行就鼓励他继续用本金贷款,就继续用抵押这130亿日元,并从银行贷款更多日元。
我们看看在当时的日本,只要买地抵押贷款接无线循环,就可以赚大钱。如果这个例子还不够直观,那我们就换成数字来说,1989年日本土地总资产额有2000万亿日元,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大概就是美国全资产相加,净资产额的四倍。
日本股市,房市一片大好,得益的日本人富得流油,日本的供应会出现市民开头的那一幕。在日本经济迅速升温之时,出现了"竟豪奢"的景象:因为冬天滑雪,季节适合,成本不高,因此价钱不算高。那么如果想体现"纸醉金迷"的话,就这么想在夏天玩,因为这样比较会体现出有钱人的身份。
不仅如此,只在国内消费节满足不了人们的欲望。日本人民还要向外扩大消费——1981日本用14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的财富象征的中期大厦;9月又以34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好莱坞一部分股份;又在不久后,松下出资60亿美元,收了一个环球影业,日本当时甚至有人扬言只要卖掉东京,换来的钱甚至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然而,这些最终是虚假繁荣,金融市场的泡沫最终还是会破灭,作为国家经济基础的事业不景气终究会展现出巨大的破坏力量,到了这个时候也会导致个国家经济地位彻底崩盘。
日本政府最终还是要出手进行控制,防止最后经济崩溃地难以让人接受,这次的措施还是同五年前一样——调整利率,只不过这次是往高处调,然而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结果,金融市场的法律责任的政策预料之外,1990年股市开盘首日就跌去了820元,但是抛出的人越多,价格低的越快。
没过多久,日元开始不受控制地升值,神仙都拉不回来,与此同时,日本房价一开始一泻千里,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而日本国内都把这个"失控"的情况归结为"广岛协议",其实事实上并不然。我们都知道广岛协议不仅仅只有日本参加了,还有德国和法国,它们也受到了相应的打击,然而这两个国家的"经济泡沫"来得远远没有日本这么汹涌,德国和法国的经济根基——实业也没有因此而发生巨大的动荡。
我们再回头来看看,"广岛协议"的另一个主人公——"美国",同日本协议后的经济情况有一些相似之处,而美国的投资人是一直把钱投入到股市递上去,整个华尔街赚个盆满钵盈。
而相对应的,美国的制造业却一步步摔了下来。就比如美国的汽车制造业已是一片萧条,以及房地产业——那个时候有人曾经断言说:哪怕街边到处都是一万美元就能买下来的房子估计也无人问津了吧。

在过去的十年内,美国经济增长了36%,2015年,美国房地产产业增加值为21752亿美元,占GDP的12.5%,刚好超过制造业增加值。美国的房地产业由此正式成为美国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主要的三年,房地产超过一直在美国的金融和农业,一跃成为了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