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临沂之九
邰是个姓氏还是一个古国名。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看到一张地图,邰被标在临沂。

周始祖后稷至公刘定居于此。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这是现在最常用的说法。
实方实苞,实种实袖……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注
《诗·大雅·生民》
至于公刘,遭狄人之乱,去邰之豳。
晋·干宝·《晋纪总论》
邰同“台”。古地名。在今山东省费县东南。
莒人伐我东鄙,围邰。注
《谷梁传·襄公十二年》
姓。后稷封邰,因氏。见《世本》。明有邰茂质。
邰姓是周族始祖弃的后代,以国名为氏。邰姓始于尧舜时期,邰氏的始祖就是上古时期有大功于民族进化的贤人后稷,他是帝尧的农官,因治理农业有功,尧就封他为邰国的国君,从此便有了邰姓。根据《说文》上说,后稷为尧的大司农,以功受封于邰这个地方,子孙就以邰为姓氏。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是周族始祖弃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按史书记载:上古周部族的始祖叫后稷,姬姓,名弃,为姜嫄所生。姜嫄姓有邰氏,为炎帝之后,据说是嫁给了帝喾。
“邰”,古称“斄”,上古人类很早就在那里建有著名的“斄亭”,俗写即为“邰亭”,是自古以来人们专门用以祭祀后稷的地方,位置在今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的咸阳市武功县,在秦、汉时期,该地称扶风郡五丈原。这在史籍《前汉·郊祀志》中有记载:“后稷封斄。斄,如邰,今陕西西安府武功县五丈原即其地也。或曰凤翔府郿县亦有五丈原,有邰亭。
看完以上信息,最直观的印象就是邰来自于后稷,后稷是周朝老祖宗。
我搜邰在费县哪里,有一条信息吸引到了我。费县邰氏板材厂位于探沂镇石田庄村,我一下就想到了许由城村,打开地图一看,正北就是。

许由城村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探沂镇东部2公里,祊河南岸。以上古高士许由命名,是春秋、汉代古城。
许由城遗址位于村驻地及其周围,199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年来,古城内发掘出陶片、陶罐、筒瓦、“千秋万岁”瓦当、铜箭簇、石器、“郢爰”、陈爰、“五铢”钱及宋代钱币等文物。其中“陈爰”金币重200余克。据考证,这里有大汶口、春秋战国、宋等时期的古文化遗存。
许由城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郑国将其在新郑的许田与鲁国的祊相交换,作为各自的“汤沐邑”。《山东通志》载:“郑巳祊易许田,而仍以许田名城,所未详也,土人讹为许由城”。
这个祊,可是周王室的哦。
公元前806年,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同母弟王子友(一说宣王子)于郑,成为郑国第一代君主,是为郑桓公。后来郑国拿王室的祊换鲁国的许田。
本来我一直就在奇怪,周王室为什么在费县有一个祊来祭祀,原来祊就是邰,是周人老祖宗后稷的封地邰。
来看看后稷。
后稷(周始祖),姬姓,名弃。父帝喾,母姜嫄
《史记·周本纪》载:有邰氏之女姜嫄踩巨人脚印而生弃。稷是黄帝玄孙、帝喾嫡长子。稷母名叫姜嫄,是帝喾的元妃。父帝喾,母姜嫄(“帝喾有四妃,元妃姜嫄生后稷,同母弟曰台玺”)。《山海经》:帝俊生后稷。稷少年时,被父母所弃。《诗经大雅生民》描述稷是踏着上帝脚印生存出来的,后被唐尧提携为相。唐尧封后稷于有邰。
姜嫄是炎帝后人,而临沭有个岌山,山上有恐龙足迹和化石。郯城和岌山在马陵山南北方向,很近。网友说在许由城的西北十几里路的地方还有一座吉山,一样有大脚印。那里有高阳村,是颛顼老家,帝喾是颛顼侄子,姜嫄在吉山生后稷,也合理。
稷箕岌全念ji,后稷,益避启于箕山之阳,岌山有恐龙足迹,吉山还有大脚印,都是那个时代的事,我觉得不是巧合。
许由城西南更远处,是鲁城村,村北岐山,有许由洞。凤落岐山对周朝的吉示,许由避尧让舜的高风亮节,来篇另讲鲁城村的故事。

邰邑是鲁国三桓之一的叔孙氏的封地,在孔子墜三都时,叔孙氏的封邑又成了郈邑,今东平。
邰是后稷封地,郈与后稷有关,合理吧?
总结一下:
舜封弃主稷,管理农业,而祊河边上的肥沃土地更有利于农业生产,就成了后稷的封地有邰,后来鲁国在这里建成邰邑。我估计应该是夏朝中期开始开发华北平原时,后稷的一支主力西迁了,商末才搬到咸阳,最后成长为周王朝。这些人一直记得蒙山是祖宗山,所以周成王安排风姓后裔颛臾国祭祀蒙山,知道许由城村是老祖宗后稷的封地城池邰,才在这里祭祀后稷。难怪周王室重视祊,却不在乎武功县,因为那里只是发迹地,并不是祖地。

最后,许由城附近姓邰的朋友多吗?
鲁城村附近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