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为许慎。是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现已失传,传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说文解字》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文字学的真正诞生。
二,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部分内容。《文心雕龙》比较全面地探讨了文学创作,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三,《史通》是中国及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可称得上是史学理论的一块丰碑,一个奇迹。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其中内篇的《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在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前已佚,全书今存四十九篇。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史学理论指有关史学体例、编纂方法以及史官制度的论述;史学批评则包括评论史事、研讨史籍得失、考订史事正误异同等,《史通》对我国古代史学作出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史学理论,成为唐代以前我国史论的集大成。
四、《困学纪闻》南宋王应麟撰。书成于入元之后,内容涉及到传统学术的各个方面,其中以论述经学为重点。全书包括说经,八卷。内包括《易》、《书》、《诗》、《周礼》、《仪礼》、《春秋》、《公羊》、《孝经》、《孟子》,小学、经总等;天道、地理、诸子二卷,考史六卷,评诗文三卷。杂识一卷,共二十卷,《困学纪闻》一书博涉经史子集,展示了其精湛的考据学功力,确立了该书在我国古文献学史上的卓越地位
五,《四书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朱熹所撰,全书共十九卷,是以义理解经的代表作
七、《文史通义》章学诚撰写,章学诚撰写《文史通义》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阐发史意或史义。他在《和州志·志隅自叙》一文中说:“郑樵有史识而未有史学,曾巩具史学而不具史法,刘知几得史法而不得史意。此予《文史通义》所为做也。
八、《新学伪经考》十四卷,康有为所撰,《新学伪经考》是奠定康有为变法理论体系的一部主要著作,梁启超赞叹此书是当时“思想界之一大飓风”。
九、《宋元戏曲考》1912年成书,王国维所著,全书共有十六章,探讨中国戏曲形成过程、戏剧的渊源及戏剧文学,并且以宋元两朝为重点,还兼及曲调的专著
十、《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所著,全书对清代二百多年的学术思想发展系统的做了总结,《清代学术概论》全书涉及哲学、经学、史学、考古学、地理学、金石学、文献学、佛学、美术、诗歌、历法、数学、水利等学术领域,而贯之以时代思潮兴盛转承的主线,可谓气势磅礴,思路明晰,有如一气呵成,被后世研究者称为“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件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