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高僧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玄奘圆寂,葬于长安东南的白鹿原;五年之后,唐高宗下令将他改葬于少陵原。玄奘晚年下葬之后,仍不得安宁,竟落得迁葬的结局,可谓境遇悲惨。玄奘生命中最后的十五年光阴,经历了初唐历史上暗潮汹涌的永徽、显庆、龙朔、麟德四世,永徽元年(公元650年)至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间,是唐高宗欲摆脱顾命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辅政旧臣控制的历程。

永徽六年,高宗废王皇后事件,就是高宗和辅政旧臣之争的重要一段,直到显庆四年将长孙无忌、褚遂良旧臣势力扫净为止。同年,玄奘即奏请移住陕北玉华寺译经。永徽六年也是高宗朝政局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十月废王皇后、改立武后。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十月,唐高宗开始为疾病所苦,逐渐将政事交由武则天处理;其后唐高宗感到大权旁落,意欲取回主导权,至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发生上官仪事件,高宗遭到武则天挫败,武则天完全掌握唐朝大权。这一年的二月,玄奘辞世。

早在唐太宗晚年,唐太宗颇为支持玄奘的译经,当时的朝臣也多信奉、护持佛教,或和玄奘有师徒关系,或是在职务上和玄奘译经事业有关。在唐高宗展开和辅政元老大臣争夺朝政主导权时,由于玄奘和前朝的元老重臣的关联,也连带受到波及。永徽六年,高宗废王皇后的事件,就是高宗和诸重臣之争的一役;对于玄奘来说,这一年也是关键性的一年。玄奘法师晚年的境遇和高宗欲翦除的辅政旧臣有所关联,故此处先简述永徽年间的政治氛围,至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旧臣系完全被消灭为止。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以政事托付长孙皇后无忌之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高宗即位之初,长孙无忌、褚遂良受遗诏辅政,掌握朝政大权。高宗年轻气盛,不愿受顾命大臣的左右,原先期望借助王后的舅父柳奭(shì)与长孙无忌抗衡,但因皇后无子,柳奭遂争取辅政旧臣太尉长孙无忌、尚书右仆射褚遂良、侍中韩瑗、左仆射于志宁的支持,意图借着立后宫刘氏所生的陈王忠为太子,以保固王皇后的地位。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七月,上述诸臣在立太子时居于主导的地位,高宗遂立陈王忠为太子。

但这也使得高宗原先意图援引后戚柳奭以对抗旧臣的想法落空,因此着意另外培植礼部尚书许敬宗、中书舍人李义府、御史大夫崔义玄、中书舍人王德俭、大理正侯善果、大理丞袁公瑜。由于柳奭和元老重臣的合作,遂使高宗摆脱辅政旧臣时,必得废去王皇后。在谋自辅政旧臣中夺回主导权和废后、立武后之举必将同步展开。因此,持反对废后立场的旧臣来济也被视为和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同一阵线,从此被归入辅政旧臣系,也成为高宗武后日后意欲翦除的势力。

直到显庆四年以前,武后虽然参与谋略,但在对抗辅政旧臣系之事都是高宗、武后联手合作的。至显庆四年八月完全排除辅政大臣的势力。十月,高宗因苦于风眩之疾,有时命武则天视事决策,武后才正式掌握朝政大权。从永徽之初武昭仪就参与高宗剥夺辅政旧臣大实权的谋略,他们信用的李义府、许敬宗等人,后来都为武后所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