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正兴菜馆,坐落在贡院街 119 号,是 20 世纪 30 年代初自 上海来宁的厨师、苏州人尤仲舫在“江南官书眉”的原址上创办 的一家名店,以浙绍风味菜肴著称。浙绍菜以杭州、宁波、绍兴 等地方风味为代表,其中又以久负盛名的杭州菜为主体。杭州菜 制作精妙细致,花色品种繁多,具有清鲜、细嫩之特色,烹调手 段包括爆、炒、烩、炸等;宁波菜以海鲜居多,既鲜又咸,讲求 鲜嫩软滑,以蒸、烤海鲜见长;绍兴菜则擅长烹制河鲜、家禽,入口香

酥软糯,汤味浓重, 简朴实惠,在浙绍菜中最富 乡村风味。
菜馆的菜肴品种繁多, 制作精细,口味醇和,咸甜 适宜,讲究香、味、形,注重鲜、嫩、酥、烂。创业伊始,就形成了“炒鳝糊”、“腐乳肉”、 “烧圈子”、“砂锅鱼头”等浙绍帮口风味的四大名菜。
“炒鳝糊” 这道菜的制法是,先烧好开水,略放点盐醋:将活鳝鱼倒入水中 烫杀,取出后划丝,剔除肠骨,用清水冲洗干净,切成二寸左右 的长条。烹制时,旺火热锅,注入适量素油,将滤尽水份的鳝鱼 丝倒入锅中,不断翻炒至三四成熟时,加大葱、姜、蒜末,最后 勾芡成糊状装盘。
装盘时,中间留一个小洞,撒入川椒和蒜泥, 然后迅速将先期已炒熟的火腿丝、冬菇丝、笋丝、青椒丝、生姜丝, 分别排列成五彩长条,铺盖在鳝鱼糊上,再在五彩长条中各放一 只红辣椒切成的红蝙蝠。
端上桌后,将用旺火烧热的麻油倒入鳝 糊,便可立即听到爆响,煞是有趣。此菜香味四溢,色彩绚丽, 鲜嫩可口,营养丰富,老少皆宜。
炒鳝糊又名“积善有余”,是一道仿明菜。明菜有“蒜烧鳝”, 据《宋氏养生部》载:把鳝鱼放入水锅中,杂以稻杆茎炀火,水 热令自走,退外肤,别易水烹烂,分为脍,投热油内,少以白酒 浇之,以盐、花椒、葱头、蒜泥调和。从制作过程看,“蒜烧鳝” 与今天的“炒鳝糊”大体相似,只是制作方法有所差异,而今天 的烹饪技巧,当然早已是远胜往昔了。

说唱艺人正在表演
“烧圈子”尽用猪大肠的肥部,将配菜和配料制成细茸装入 肠内蒸制,熟后稍凉,再切成一个个圈形,由此得名。“腐乳肉” 是讲究火功的菜肴,系用特制的红玫瑰腐乳汁和肉,用慢火焖煨 制成,或加米粉用荷叶裹紧蒸制而成。此菜色泽鲜红,油而不腻, 酥烂可口,甜中带咸而又异香扑鼻。据说蒋介石当年很喜欢这道 菜,曾多次派人来老正兴订制,但另有特殊要求:腐乳原料要用 其家乡奉化或绍兴所产。蒋介石每次来秦淮巡视,都要在此品尝 一下浙绍风味的家乡菜。
老正兴菜馆的其他特色风味名菜有:清炖甲龟、油淋子鸡、 松鼠鱼、烧划水、氽头尾、冬菇面筋、干贝烩蘑菇、粟子鸡等。 其中最具浙江风味的是用莼菜烹制的菜肴。莼菜,又名水葵,是 一种含有蛋白质与维生素 C 的珍贵水生蔬菜,颜色深绿,以杭州 西湖出产者为最佳。以莼作羹,古已有之。老正兴的莼菜烧汤, 味道鲜嫩、润滑,颜色翠绿,配以乳白的鱼丝、鲜红的火腿,鲜艳悦目,极富营养。
老正兴菜馆是当时南京惟一一家以浙绍风味著称的名店,所以吸引了大量在宁的浙江籍人士,其中包括国民党要员们,这为 它赢得了不小的声誉,其影响仅次于六华春。由于定位准确、特 色鲜明,老正兴也一直是南京城规模最大的浙绍帮菜馆。到了上 世纪 50 年代,另一家以做浙绍菜为主的高长兴菜馆并入,老正 兴如虎添翼,发展势头更加强劲。
近年来,老正兴经重建后,成为秦淮地区最具传统民族特色的纯正老店之一。它的仿明清风格 的建筑典雅宏丽,华贵大方。尤其是楼体后面的三山、五山屏风墙, 歇山顶压脊,回纹层层,青瓦道道,极具江南风姿。新的老正兴 还辟有中档餐厅和高档小厅,小餐厅名曰“红楼轩”,一式的红 木桌椅,壁上嵌着大型雕壁画,画中是红楼金陵十二钗,以元春 为首,黛玉殿后,个个亭亭玉立,神采飞逸,活脱脱一群红楼佳 人,四周框以“岁寒三友”及鹤、鹿图形木雕,顶部为藻井装饰; 另一小厅,谓之“揽胜阁”,壁上是一幅大型秦淮风光带全景漆 雕画,只见其中楼台亭阁,街巷桥梁,人来人往,一派繁华的景象, 又颇富民俗意味。在这极富艺术氛围的幽雅环境中进餐,无疑是 一种高洁雅逸的享受。
最有喜剧特色的是,老正兴菜馆与清真老店奇芳阁隔街相对, 大门对着大门,游客到此,必须先掂量一下哪家够味,便进哪家 的门。然而两家竟都客往人来,热闹得紧,竞争出了两家都胜的 局面来。新楼落成后,老正兴菜馆的厨师们又研制开发了绍式虾 球、绍式醋鱼、蛋清鱼条、稀卤蹄筋等新四大名菜,与传统的四 大名菜合称八大名菜。
同时,该店又推出了蛋包双味、神仙蛋、寸金鱼等一批创新菜,以及荷包鱼、响皮肉、虎踞龙蟠、游龙戏凤、 霸王别姬等一批明代宫廷菜。后来,该店又推出了风格别致的“红 楼茶点”。这些茶点是据曹雪芹笔下所描绘的点心而创制的,每 道点心都有一个典故或传说,融烹饪艺术与文化艺术于一体,如 晴雯姑娘爱吃的“豆腐皮包子”,贾母 80 大寿时王熙凤献上的 “枣泥馅小药寿桃”,老道士王一贴向贾宝玉介绍的专治妒病的 “疗妒汤”等等,共有 12 个品种。这些茶点玲珑小巧,各具特色, 制作精心,别具匠意。游人在“红楼轩”中,不但可以品尝这些 特色点心、菜肴,还可欣赏越剧清唱,自有恍若置身大观园之感。
1988 年初夏,老正兴还发生了一桩颇见世事沧桑的趣事。该店创始人尤仲舫的长子尤福夏,侨居美国,已年过花甲,是年归 国探亲。其胞弟福翰是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在南京执教 30 多 年来从未跨进过老正兴的大门。此番兄长回来,两人遂相偕同赴 老正兴。
世事沧桑,老正兴职工早巳换了几茬,小老板登门,竟 无人能识;幸好经理有主意,便请已故名厨师陈阿大的老妻来辨 认。她看了,说:“不错,是小开 !”当晚老正兴的职工喜如过年, 忙了一桌好菜接待故人。这一桌足有 20 多个菜,除了八大名菜, 还做了几样具有象征意义的吉祥菜。如“喜鹊归巢”,巢是萝卜 刻出来的,里面安了若干鹌鹑蛋,表示欢迎游子归来;又如“龙 凤呈祥”、“恭喜发财”等,都是图个吉利。福夏感慨万端,对经理说:“现在老正兴大大地发展了,比我们从前办得好。虽然 现在不是尤家的产业,可你们办得兴旺,我也觉得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