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小龙|“实际上,我不太习惯将粤语称作方言”——那些年陪伴我们成长的粤语词
经济学专业14级小喻同学来信:
“上节课有同学分享了关于粤语与普通话的相关常识,我不禁想到最近看一篇谈粤语与普通话关系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小李是个很生性的孩子,在家里主动负责家务和照顾一只很得意的小猫。他从不乱花钱,因为他知道父母人工不高,这让父母感到非常欣慰。数学老师也称赞小李,说他是老师的得意门生,能够灵活地运用课堂上的知识。有一天,小李在远处看到有张海报,标题十分醒目,原来是话剧社在招募社员,小李有点心动,于是决定去报名。社长十分高兴,因为小李会用缝纫机,能够省去了不少做戏服的人工。小李生性善良,乐于助人;他很醒目,懂得随机应变,最重要的是做人有口齿,言出必行,从不缺席排练,没有像一些新成员一样中途退出,社员们都很喜欢他。’
“我最初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感觉云里雾里,后来才知道在粤语中,‘得意’有可爱、有趣’的含义;‘人工’表示‘工资’;形容一个人‘醒目’,意思是‘聪明伶俐’;而形容一个人‘有口齿’,意思是不信口开河。
“记得以前听过一首歌叫《好心分手》,开始觉得这首歌的歌名挺奇怪的,后来查过才知道‘好心’在粤语中是‘拜托’的意思,通常包含了说话人无可奈何的心情,这样解释就很顺畅了。
“粤语为什么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我认为这主要归因于粤语和粤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加上香港特殊的社会环境,为粤语的传承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小喻同学从一个很小的视角,观察了改革开放40年一个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
一、普通话中的粤语词:观察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一扇窗
小喻同学举例的粤语词,都是我们熟悉的汉字字组,但组合义又与普通话的理解大相径庭。而这样陌生的语义,又“大隐隐于市”,在日常语言(如上面这篇短文)中不经意地时时遇见,让不熟悉粤语的普通话读者大感意外。
小喻同学未提到的还有短文中的“生性”,这篇短文中既说“小李生性善良”,又说“小李是个很生性的孩子”,前面的“生性”和普通话意思一样,后面的“生性”就不一样了。它成了一个褒义词,表示“懂事、乖巧、听话”。
看了小喻同学的介绍,同学们一定觉得粤语很厉害,因为像这样大大方方“修改”普通话词义,其他方言中我们很少见到。在南方方言中,词义与普通话不同的词语很多,但很少“大大方方”在书面语上表达出来。我们由此可以感到小喻同学说的“粤语和粤文化的相对独立性”。记得我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时,中国领事馆举行春节联欢活动,领事致辞读了三遍发言稿,第一遍用粤语,后面两遍才分别用汉语和英语。
经历过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我们发现,在这期间进入普通话的方言词语大多来自粤方言。
据了解,2005年出版的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入的新词语中,粤语词有近百个,例如:“按揭、楼宇、楼盘、楼花、置业、物业、写字楼、烂尾楼、超值、车市、断码、打表、大巴、会所、廉租、德比、报料、爆炒、耳麦、热播、锋线、扮酷、到位、颠峰、包养、二奶、花心、搞定、买单”等。
而在1996年的第四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就已经收入“巴士、的士、生猛、炒鱿鱼、煲电话粥”等粤语词。
其实,《现代汉语词典》收入的粤语词只是已经在北方地区流行的粤语语,更多在广大南方地区,尤其在经济活动、商业活动、娱乐活动、媒体语言中使用的粤语词,并没有进入当时的词典。例如:
金碟、金曲、劲歌、个唱、主打歌、灌碟、五五波、传媒、资讯、排行版、包装、发烧友,绯闻、八卦;
功夫片、言情片、三级片、枪战片、鬼片、警匪片、赌片、西片、同志片、暴露、卧底、走光、无厘头;
早茶、虾饺、萝卜糕、马蹄糕、T恤、恤衫、波鞋、电饭褒、曲奇、克力架、啫喱、沟女;
大排挡、发廊、发型屋、精品屋、旺铺、收银台、家私城、炒更、钟点工、出钟、吧台、连锁店、便利店、水货、楼市、笋盘、商住楼、发展商;
靓女、色狼、马仔、人蛇、蛇头、鸡、鸡头、分分钟、大跌眼镜、一头雾水、有无搞错……
据统计这些词数量有六七百。将近20年过去,这些没有进入当时词典的粤语词,大部分已经在普通话中安家落户,成为日常语言中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
在当代汉语词汇发展中,没有任何一种方言,像粤语那样,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记。
二、普通话中的粤语词:改革开放史的独特氛围
一种语言的词汇,其发展样态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因为任何新的思想和新的概念,其涌现和传播的前提都是符号化。正如法国语言学家梅耶所言:
“从语言是社会性机制这一事实来看,可以说语言学是社会科学,并且唯一可以用来解释语言变化的变量就是社会的变化。”
美国人类学家萨丕尔也说:
“语言和我们的思路不可分解地交织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同一回事。”
于是,语言中的每一个词,几乎都能让人体会到它出现的特定的历史氛围,包括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心理。
在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让人瞩目的粤语词“涌入”普通话现象,其背后一定是深刻的社会变革。
同学们简单想一想就可以意识到:
1. 经济发展背景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粤语所在的广东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从以特区为龙头,全面开放,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外向型经济,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广东的GDP一直稳居全国第一。
随着广东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粤语使用范围越来越大(这一点从八九十年代开始年轻人喜欢唱粤语歌就可以看出来),粤语新词语有力推动了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
语言与文化课的同学告诉我:
“现在我们使用的一些语言,有很多都源自广东或香港,比如深入人心的‘埋单、搞掂’,或者是近期火起来的普式粤语‘讲真、猴赛雷、吼啊’等等。“
2. 人口地理背景
与经济发展相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广东省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也是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联系最为密切的地区之一;广东位于华南,与东南亚地区的语言和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在移民和人口密集流动的影响下,反映新观念新事象的粤语词大量进入内地日常语言。
语言与文化课的广东同学告诉我:
“有一些音译词汇,用普通话读远不比粤语贴切,因为开始是从粤语传进,然后再风靡到非粤语区。例如,‘曲奇’(Cookie)、‘班戟’(Pancake)、‘巴士’(Bus)、‘的士’(Taxi)、‘基’(gay)等等。”
3. 媒体传播背景
从年轻人喜欢唱粤语歌,我们又可以看到,传媒的推广也是粤语词进入普通话的重要路径。
随着电视、电影的不断发展,粤语在娱乐领域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改革开放年代中一些受到广泛关注的电视节目、电影、歌曲等都使用了粤语。
语言与文化课的一位广东同学曾告诉我:
“从小我就知道,广东的公交地铁均会使用粤语报站,全部使用粤语播报的电视频道和电台也不在少数,而且在广东能收看香港的翡翠台和本港台,比起CCTV及地方卫视,儿童更喜欢香港电视台里粤语配音的动画片。”
“粤语在文化上的传播,靠的确是港澳文化的影响,例如风靡一时的粤语金曲、TVB电视剧和香港电影等等,这些都使非粤语人士接触并喜欢上粤语。”
因此,粤语新词语在汉语各种方言词汇中,独具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指南性特征。
三、普通话中的粤语词:方言形式的独特魅力
在改革开放时代,粤语词能有这样大的影响,也和它的词汇特点有关。
1. 粤语词古意盎然
粤语词汇中包含大量的古词古语,它比普通话更为古雅。例如粤语可以说“恤老怜贫”,用“恤”表示体恤、怜悯;粤语可以说“饬纪整队”,用“饬”表示整顿、整治;粤语可以说“趸货”,用“趸”表示囤积、大量存储;粤语可以说“睇电视”,用“睇”表示看。
语言与文化课一位同学说:
“有一次我和妈妈打电话,说到‘光华楼’,一旁的同学很惊讶:‘粤语好高级啊,连光华楼都可以用方言讲!’这时轮到我吃惊了,不是每个字在方言里都有相对应的读音吗,怎么就不能用方言讲‘光华楼’呢?后来我才知道,她在家是闽南语与普通话混合着讲,因为有些词句无法完全用方言来表达。”
2. 粤语词古音丰饶
粤语有九个声调,包括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和新派粤语的高入声,而普通话只有四个声调。这也就是说,普通话区别不出来的字调,粤语能区别:
名称 | 阴平 | 阴上 | 阴去 | 阳平 | 阳上 | 阳去 | 阴入 | 中入 | 阳入 |
例子 | 诗 | 史 | 试 | 时 | 市 | 事 | 色 | 锡 | 食 |
粤语不仅声调多,而且调值差异大,声调有明显的升降变化,声母和韵母的发音都会受声调的影响。这样丰富而变化的声调,让粤语同学十分骄傲。一位同学说;
“每当我说起粤语,室友虽然表示听不懂,却依然觉得很好听,身边也有不少同学让我教他们讲粤语,因为‘粤语歌太好听了!’”。
粤语为什么好听呢?广东同学告诉我们:
“比起普通话的4个音调,粤语有9个音调,更显得变化丰富,抑扬顿挫。
“在歌曲填词时,粤语歌词声调变化与歌曲旋律变化基本一致。由于粤语有九个音调,它就更好地适应了旋律的变化,这成为粤语歌曲好听的一个保证。
“以陈奕迅的《富士山下》和《爱情呼叫转移》为例,明明同样的曲调,演唱者也是同一人,但一个是粤语歌词,一个是国语歌词,唱出来却有天差地别的感觉。
“入声在普通话里已经消失,但在粤语里保留了 3 个入声,即发音中带有“ -k,-t,-p ”这样的结尾,只做口型不发音,显得短促,造成了歌词中‘抑’的感觉。
“而粤语声调从低音到高音起伏大,又很容易产生‘扬’的感觉。加上粤语有59个韵母,口型变化非常丰富,比普通话韵母多20个。”
还有广东同学告诉我:
“我在阅读时都保留一个习惯——在心里用粤语默念,我的很多老同学也有这个习惯。所以,初高中读古诗文时常有这样的疑惑:明明用粤语很好听很押韵,换了普通话朗读怎么变味了呢?
“例如《木兰辞》前四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用普通话读不太押韵,但用粤语就不一样了。”
广东同学对粤语有一种十分特别的感觉,这是其他方言区的同学没有的:
“粤语对我而言,不仅是倍感亲切的母语,还是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言(实际上,我不太习惯将它称作方言)。”
粤语当然是一种方言。
但由于粤语相对于普通话的独特的样貌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由于粤语在中外文化接触和交流中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更由于粤语标志性地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历史进程。
所以广东同学“不习惯将它称作方言”。
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