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岳大帝,道教通常称作北岳安天大贞元圣帝、太旻虚广司录真君等,居太一总玄宫,圣诞在农历八月初十,正庙在河北省曲阳县境内,恒山主峰在山西省浑源县境内。

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山岳就有一种神秘的亲近感,《说文解字》解释“山”字说:“山,宣也。谓能宣散气、生万物也,有石而高。”
我们常说“三山五岳”,其中“三山”乃是上古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五岳”则是中华大地五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这些山岳,除引人入胜的自然风光外,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农历八月初十,乃五岳之一的北岳大帝圣诞。

北岳大帝,全称为“北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北岳者,主玄武,五行属水,掌管天下江河,水又代表修行和财,因此修行得当即可财源广进,是中国民间崇拜的五岳大帝之一。
追溯北岳的来历,早在远古尧时,命羲和氏的四个儿子分别掌管四岳,羲仲为东岳长官,羲叔为南岳长官,和仲为西岳长官,和叔为北岳长官,到舜帝时,舜帝用了一年的时间巡狩四岳,二月东到泰山,五月南到衡山,八月西到华山,十一月北到恒山。
据《尚书》载,舜帝冬十一月北巡恒山,行至冀州曲阳,大雪封山,不得前行,便望山拜祭,当即从恒顶飞来一巨石落于帝前,舜帝将此石封为“安王石”,后世在曲阳建“飞石殿”,从此,恒山也便留下了“飞石遗踪”。
尽管这只是传说,但《舜典》、《禹贡》等书皆成书于秦汉之际,当时曾有“奉天下名山十二,其二便是恒山”,可见早在二千年前,恒山就有天下第二山之称。并且《尔雅》称:“恒山为北岳”。也就是说远在秦汉时,恒山就已经称之为北岳了。
《淮南子.天文篇》 中记载,史前华夏,黄帝是中央的天帝,四方各有一位天帝。东岳天帝太暤,辅神是木神句芒;南岳天帝是炎帝,辅神是火神祝融;西岳天帝是少昊,辅神是金神蓐收;北岳天帝颛顼,辅神是水神玄冥。“北岳天帝”是北岳之神最早的称谓。
《五岳真形图》指出:“北岳恒山,天涯、崆峒二山为副,主世界江河淮济兼四足负荷之事。”其中,天涯山,在今山西省原平市境内。崆峒山,在今天津市蓟州区境内,并非是指甘肃省平凉市境内之崆峒山。
《上清众经诸真圣秘》卷七:“北岳恒山君,姓伏讳通萌,头建五炁宝晨玉冠,衣黑锦飞裙,披玄文明光之裘,带交灵紫绶,乘玄霞飞轮,从北岳仙官十二人,悉乘飞龟手把五色华幡。”
《五岳古本真形图》指出:“北岳恒山君,领仙人玉女七千人。其入所部之山川,神皆来迎。北岳君服玄流之袍,太冥真灵之冠,佩长津悟真之印,乘黑龙而来迎于子也。”
《云发七签》:“北岳神君服元流之袍,戴太真冥冥之冠,佩长津悟真之印,乘黑龙,领仙人玉女七千人。”
北岳大帝形象为端坐持笏,黑色朝服,头戴冕旒,似人间帝王;上有华盖,四周五色云气缭绕,头有背光,更显其尊贵。
据《东岳经》载,北岳大帝等其祂四岳皆是东岳大帝的化身,分设三十六司、七十二案,掌握世界人物各有攸属。城隍里域、大王土地皆是岳府考校罪福之职司,分理地方鬼神罪魂,统辖阳府四生罪福。生人所行元恶丑逆触犯北岳恒山神仙诸灵官,罪结九幽,谪役北岳,幽执恒山地狱之中,魂充考楚,万痛备婴,长沦万劫,终天无解,可以归命北岳恒山神仙诸灵官,祈请乞丐原赦所行罪负、上触北岳元恶之罪,放赦囚徒,身出光明,上升天堂,衣食自然。
北岳恒山君,常以冬至之日,列奏真仙已得道及始学之人名录,上言高上帝君,检校玄名,区别功过。当不以壬癸亥子之岁,十月十一月入北岳。《北岳咒》曰:“北岳玄天,恒州司权。上应虚宿,下彻坎元。滋荣万稿,益寿增年。郁绝元台,字录黑篇。拔杇上生,度品成仙。”
据《洞天记》云:“黄帝画野分州,乃封五岳。”《史记集解》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帝王们为了“报天之功”,常以雄伟险峻的大山为祥瑞,在峰顶上设坛祭祀,举行封禅大典。因此,五岳在民间具有很高的地位。

《龙鱼河图》:“北方恒山君神,姓登名僧。北岳恒山将军,姓莫名惠。一云恒山君伏通萌。”
晋·葛洪真人《枕中书》:“频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
《神异典》卷二四引《恒岳志》:“北岳恒山。天涯、崆峒二山为副。岳神姓晨,讳萼,主世界江河淮海,兼四足负荷之类。”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北岳恒山,在定州曲阳县是也。以崆峒山为储副。”
东方朔真人《神异经》云:“神姓晨,讳尊。北岳者,主于世界江河淮济,兼虎豹走兽之类、蛇虺昆虫等属。大中祥符四年五月五日追尊帝号安天玄圣帝、静明皇后。”
清·徐道《历代神仙通鉴》卷四云:“(元始曰)契乃北岳转世,今为郁微洞元无极真君,主世界江河湖海淮济泾渭,兼虎豹走兽之类,虺蛇昆虫,四足多足等属。”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七四“郊社考·祀山川”:(明)孝宗弘治六年七月, 兵部尚书马文升请改祀北岳于浑源州。礼臣议以为祀北岳恒山于曲阳,历汉唐宋以至国朝凡三千年,未之有改。其浑源州号有恒山,亦名北岳,然祀典不闻。定议仍祀曲阳。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郊社考十”:顺治十七年三月,改祀北岳恒山于山西浑源州。按:“飞石”事,舜仲冬巡北岳,诣大茂山,阻雪望祀,而庙傍飞一石堕帝前,又五载,石飞于真定之曲阳。
自古以来,五岳在道教信仰中均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道教认为,高山“峻极于天”,古人遂把位于中原地区的东、南、西、北方和中央的五座高山定为“五岳”。据道教典范《洞天记》云:“黄帝画野分州,乃封五岳。”《史记集解》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帝王们为了“报天之功”,常以雄伟险峻的大山为祥瑞,在峰顶上设坛祭祀,举行封禅大典。因此,五岳在道教信仰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恒山,古称常山,横亘于山西北部高原与冀中平原之间,因其险峻的自然山势和地理位置的特点,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山间河谷处的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太原盆地、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现在多以此山为北岳。河北省曲阳县境内的大茂山,曾是北岳恒山。
传说舜帝北巡到恒山下,一块巨石从飞石窟破岳而飞坠落于舜帝面前。舜帝就称其为安王石。后来舜帝巡省曲阳县被大雪阻路,只能遥遥祭祀恒山,不料这块灵石又飞到了曲阳。后人便在曲阳飞石处建北岳庙祭祀北岳神。

河北省曲阳县北岳庙中现存的飞石殿遗址,第五太乙总玄洞天则在河北省曲阳县境内。山西省浑源县恒山也存有飞石窟。飞石窟内原建有贞元殿主奉北岳大帝,现改作北岳寝殿。
浑源县内还建有北岳行宫(太真观),也是浑源地区奉祀北岳大帝的主要场所。
北岳恒山也是道教圣地,在上清派、灵宝派、三皇派、北帝派中皆有重要意义。太上老君曾化号广寿子在祝融时降于恒山授《人皇内文》,教人以安神之道,俾陶铸为器以变生冷。

上清派大茅君十八岁即入恒山学道,采取山术而饵服之。在恒山修道六年,思念至道,诚感密应,泰玄玉女梦中指点茅君:西城王君得真道,可为君师,子奚不寻而受教乎?大茅君斋戒三月拜访西城王君。后随王君学道二十年,又至龟山拜见西王母,求长生之道。王母之国在西荒,凡得道受书者,皆朝王母于昆仑之阙。大茅君诣白玉龟台朝谒王母,王母授以玄真之经,又授宝书。大茅君得道之后,领括群仙,受事太极,司命岳府,考校乎吴越之境,留治乎赤城之山,出入太微,总括东岳,主岱宗恒霍之山,治赤城玉洞之府。
邓紫阳祖师,幼入庐山,中移恒岳,吸沆瀣,漱清泠,精魄冥于太虚,耳目静于穹谷。邓紫阳祖师,性颇刚毅,曾在麻姑山修炼,后因省亲路获神剑。加之常诵天蓬咒不辍,遂感北帝遣神人授以剑法。后世奉邓紫阳祖师为北帝派启教祖师。
据了解,八月初十庙会与四月初八、立冬日庙会一起,是恒山三大传统庙会。当日,登临恒山过传统庙会、拜祭“恒山爷”的习俗。
每年八月初九下午开始,众多群众就纷纷自发登临恒山拜祭。初十当天,恒山周边多数家庭会吃自制的油炸糕,既表示以特有的地方习俗为“恒山爷”过生日,又寄托着祈求步步高升的朴素、美好愿望。
一年一度的恒山大帝诞辰传统庙会,庙会将以道乐展示、唱大戏、传统祭祀、善男信女活动等多种方式为“恒山爷”庆祝生日。以促进独特的恒山祭祀文化和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北岳大帝宝诰】
志心皈命礼:北方太极,本一元灵。镇恒峰之艮土,受玉帝之褒封。朔单洞府,虚气一根。环围有九幽之山,配对是南方之岳。太阳下映,癸子初经。大灵大应,救难救灾。掌管丹台,北岳安天,大贞元圣帝。太旻虚广,司箓真君,无上最胜天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