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我是奶黄包。
高中语文向来以得分极难著称,从高一时平平无奇的语文成绩,到高三保持在120以上,我的语文秘诀,全部都分享给你!

高考语文题目中最大的模块就是阅读理解,但阅读理解恰恰是丢分的重灾区。
事实上,阅读理解是有套路的,只要背诵好对应考法的套路,并且多加运用,理解题意,就能大大提升阅读的分数。
我整理了一些语文文学类常见的考题和答题套路,大家可以自行保存学习:
一、“文章(传记、小说均可)以……(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对待“作用”题型,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考虑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
2. 考虑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
3. 考虑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4. 考虑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二、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
①开头的作用:总领全文;照应题目,呼应下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欲扬先抑;对比衬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②中间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由……到……(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为下文写……做铺垫(为议论、抒情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照应;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③结尾的作用: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戛然而止,回味深长;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照应前文,结构严谨;升华感情,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小见大。
④标题的作用: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三、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作用。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四、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一般来说,情节有点题和突出、深化主题等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五、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
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除了阅读之外,高考语文中的作文占比也相当大。写好作文首先在于框架,高考作文往往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哪些构件组成呢?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
这个步骤一般的同学很难发挥。到底要怎样才能深入呢?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一篇习作具备了上述五个部件构建而成,已是有模有样,若稍加文采,则定然可取得高分好评。
同时,高考作文也需要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我已经将各个常考专题的作文素材都整理出来,私信【作文素材】可获取,大家可以保存好直接抄写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