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政府“快马加鞭”要求美国太空总署(NASA)提前四年,也就是在2024年前将美国宇航员再度送上月球表面之后,NASA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手中的,由“国家队”主导的登月计划,而结果非常令人沮丧:SLS火箭等关键项目不仅屡屡拖延,资金缺口也大得难以想象。

但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猎户座”飞船和SLS重型火箭两个关键项目一拖再拖的同时,NASA还向这两个项目的承包商洛克希德-马丁和波音支付了约2亿美元的“进度奖励”。

图为将用于登月任务的SLS火箭想象图,该火箭本应在2018年之前就完成首飞。
如果SLS重型火箭能够在2017年完成首飞,继而在随后两年间把美国的首个登月空间站送入太空,那么NASA完全有能力应对美国政府看似无理的“提前四年登月”要求。
但从2011年SLS运载火箭项目获准开铆的那时候起,波音就把SLS火箭当成了通向NASA乃至美国国库的摇钱树:SLS运载火箭眼下的目标是在2020年内完成无人首飞,这已经比最早的预期晚了三年,且整个项目迄今已经超支了70亿美元,未来这一数字还将继续扩大到超过百亿美元。

图为即将进行第三次发射的“重型猎鹰”运载火箭,使用了前一次任务回收的助推器。
对于曾经垄断美国航天路的波音、洛克希德-马丁等军工巨头来说,烧百亿美金那是随随便便,NASA只有掏钱的份,更轮不到美国国会的办公室下来“查账”。
但相比之下,美国新兴航天企业SpaceX已经完成两次发射的“重型猎鹰”运载火箭的研发成本尚不足SLS项目的零头,发射报价(8000万美元)更不到SLS火箭预计报价(10亿美元)的十分之一。

图为波音CST-100和SpaceX “载人龙”飞船,后者仍旧抢到了登陆国际空间站的先机。
俗话说得好,有对比就有伤害。在如此之大的资金差量出现之后,美国国会“查账”的举手难免如期而至,向波音等巨头拨款的NASA也就成了审查的头号目标。
这不查不知道,一查不得了——就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在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的项目连续拖延的前提下,NASA还向对方支付了用于奖励和维持进度的奖金,这一自我矛盾的举动让人很难不往某些方面去想。

图为完成最后一次任务后离开航天中心的航天飞机。
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问题还不仅仅是“发奖金”那么简单:SLS运载火箭项目的很多成本亏空都被NASA用出“以时间换空间”的腾挪手法转移到了未来的项目上,如此一来亏空就会比实际情况“小得多”。
就从美国国会最终发布的报告来看,NASA宣称的SLS火箭首发延误损失为10亿美元,但美国国会“查账”的数字却至少达到18亿美元,至于损失的精确数字,就连NASA自己都没有一个初步的计算结果,可见“空洞”之大。

图为SLS火箭接受测试的巨型分段,测试台价格就超过5亿美元。
但即便NASA内部能够统一意见,不再成为军工巨头的“凯子”,SLS运载火箭项目也几乎无法回头了:有着波音本部,斯坦尼斯发动机工厂、新奥尔良总装厂、阿拉巴马管理中心等所在州的国会议员做后盾,波音对SLS火箭的拖延可谓是有恃无恐,根本不用担心项目被取消。

既然SLS火箭项目很难拿掉,美国人也就只有继续买单的份。但在如此滑稽的一派祥和背后,美国的“国家队”登月计划是否还在朝着原定目标前进?新兴航天力量会不会夺走美国人的“桂冠”?这都是很值得世人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