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冠礼:冠礼是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男子的成年礼。成年礼起源于原始社会,古代贵族男子成年时举行的加冠(帽子)仪式。古代贵族成年人必戴帽子。《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又《冠义》:“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就是说,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加冠礼,同时起个字(别名),表示他已是成人了,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
2、笄礼:笄礼也是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女子的成年礼。俗称“上头”、“上头礼”。古代贵族女子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的加笄仪式。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笄,就是簪。行笄时要改变幼年时的发式,把头发缩成一个髻,然后用縄把发髻包住,是一块黑布,最后再用笄插定发髻。

冠礼、笄礼
3、婚姻:指男女相亲,结为夫妻。
4、嫁娶:嫁又称“适”或“归”。古书中常常把“娶”写作“取”,表示男子把别家的女子取到自己家里来。男尊女卑的风俗,由嫁娶两字可以看出。
5、婚龄:古代官方规定,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见于《周礼.地官,媒氏》、《礼记,内则》等书。
6、重婚:有妻更娶叫重婚,为古代礼法所不许。《唐律》规定:“诸有妻更娶妻者,徒一年,女家减一等;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离之。”就是说,对重婚者不但要判罪,而且要强制离异。
7、妻:古代宗法制度严密,最忌嫡庶无别,故虽有多娶,而具有妻子资格只能有一人。所以《白虎通.嫁娶》说:“妻者何?谓妻者,齐也,与夫齐体,自天子下至庶人,其义一也。”
8、媵:媵制是存在于上古的一种一妻多妾制。媵制起源很早。它是原始社会的族外婚向对偶婚演变中的一种过渡形式,即“与长姊结婚的男性有权把她的达到一定年龄的姊妹也娶为妻”。如唐代的律令规定,“五品以上有腾,庶人以上有妾”,“妾犯媵者,加凡人一等(《唐律疏议》卷二十二)。可见,后代的媵指的仍然是妻之下、妾之上的非正妻。参见“妾”。
9、妾:妾是一夫多妻制的产物,另有偏房、侧室、如夫人等别称。其来源,一是罪人的妻女,二是贫家出卖的妻女。此外,凡未经明媒正娶的也叫妾。妾与滕都是非正妻,其区别是:“一、滕是礼教所规定认可的,妾则不是;二、媵的来源是出嫁女子的侄娣,妾则不是;三、媵的社会地位高于妾。参见“媵”。
10、婚礼:有关婚礼的集中记载,最早见于《仪礼.士昏礼》和《礼记.昏义》。根据这些记载,后人把婚礼的仪式分为若干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亲迎、同牢(包括合卺)、庙见、见舅姑等。但具体作法,代有变化。

婚礼
11、六礼:古代结为婚姻的六道手续,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徴、请期和亲迎。六礼,主要用于贵族士大夫,一般庶民往往加以精简合并变通。
12、委禽:即纳采。以其用雁代礼物,故言委禽。
13、敲门:宋代称纳采为敲门。敲门“即古之纳采”。
14、文定:指纳币订婚。周文王下得吉兆后纳币订婚,然后又亲迎太姒于渭滨。后世因以“文定”代称订婚。参见“六礼”。
15、媒:即媒人。在历史上,“父母之命,媒対之言”曾酿成无数爱情的悲剧。
16、冰人;媒人。《晋书,索統传》:“孝廉令狐策梦立冰上,与冰下人语。統曰:‘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
18、青庐:用青布幔搭成的帐蓬。用为新郎新妇交拜之处。
19、传袋:旧时婚俗,新妇临门,男家以袋铺地,使新妇行其上进门。新妇走过的袋,又迅速传到前面铺在地上,叫传袋。袋与“代”谐音,取传宗接代的吉兆。
20、传席:见“传袋”。
21、共牢:新郎新妇共食一牲的礼仪。牢,牲。《礼记,昏义》:“妇至,婚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静,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共牢和合卺都含有夫妻互相亲爱,从此全为一体之意。也称“同牢”。
22、合卺:新郎新妇合饮酒的礼仪。举行于新郎亲迎新妇进入家门以后。卺就是瓢。把一瓠(葫芦)分成两个瓢,各盛以酒,双方执其一而饮之,叫合卺,含有夫妻互相敬爱,同体为一的意思。后因以“合卺”为结成夫妇的代称。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嫁娶》:“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
23、交杯:见“合卺”。
24、结发:古代婚礼仪式之一。《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缨。”缨是五彩丝绳,女子许嫁以后用它来束发。对结发的别一解释,即传统解释是:男子年二十、女子年十五分别举行冠礼和笄,都要把头发绾成髻,以区别于童年的发式,表示已经成人,可以结婚了。《文选》苏武诗注云:“结发,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
25、合髻:唐、宋后的一种婚仪,即新婚夫妇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束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唐代女子晁采与情人私终身,写了一首《子夜歌》:“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何人处,绾作同心结。”说的就是“合髻”。

结发
26、庙见:古婚礼中,妇到夫家,若舅姑已死,则于三个月后到舅姑庙中参拜,叫庙见。
27、归古:称女子出嫁为归。《公羊传。隐公二年》:“妇人谓嫁曰归。”
28、归宁:古称女子返回娘家探望父母叫归宁。据孔颖达疏,周代制度,诸侯的夫人,如果父母健在,可以归宁;如父母已死,夫人本人禁止归宁,但可以派人向嫁家兄弟问安。卿、大夫之妻,则无此限制。
29、来归:归人为夫家所弃,遣归母家,叫来归。
30、大归:已嫁妇女归母家后不再回夫家,叫大归。后来亦称妇女被休归母家为大归。
31、义绝:谓夫妻间情义断绝。按照礼法,夫可休妻,妻不可休夫,但在“义绝”前提下,妻可以离开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