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无常脾气暴躁是精神病吗

生活小百事通 2024年06月09日 阅读 (73)

这篇文章写给父母

以及未来成为父母的你

小编负责心理咨询前期接诊工作

在小编的无意观察中

发现有一种常见的现象

父母双方会有一位相对焦虑的一方来咨询

他们不是为自己的问题而来

而是为了孩子不得不来

他们来问询的第一句话基本都是

我家儿子(男性远远多于女性)

待在家里不工作怎么办?

(这里不要误会为宅男)

顺着这个话题大致就可以了解到

孩子小时候是多么优秀

生活有多么顺利

要什么家人就会给什么

从来没有物质上的压力

只是高考没考好

或者在学校和老师有冲突

或者遇到了一件不好的事情

然后就开始各种不适应

脾气暴躁

和周围人处不好

和父母有隔阂

频繁换工作

各种想自学成才

不愿意尝试他认为的没出息的工作

如保安、快递员、打工、办公室实习生

总之按照他们的逻辑

没有一件工作是有出息的

他们给大多数人的印象就是

焦虑不安

眼高手低

情绪易激惹

自尊心太强

不合群等等

在生活中

如果我们遇到这些人

也许会讨厌他们

也许会反感他们

也许会鄙视他们

······

如果你了解过他们的成长史

你将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幸运

他们从小被过度关注着

他们能感受到父母的期待有多高

努力变成父母理想中的自己

(导致完美主义甚至强迫,害怕失败的性格)

被父母的焦虑情绪笼罩着

(导致容易紧张暴躁的性格)

享受着不需要自己努力就能获得的东西

(导致自尊水平底下)

有人说,要什么就有什么不是很幸福吗

在此我要特地强调一下“自尊”

自尊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的成就感

也就是有自我价值感

而现实中很多被我们看做是自尊心强的人

其实往往是自尊水平低下的表现

如果父母满足孩子的任何物质需求

这只会剥夺孩子获得自尊感的途径

况且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无条件满足

并非全部为了孩子

更大程度上是通过过度补偿孩子

来满足自己童年物质匮乏时期的缺失感

如果此时再加上几点环境因素

比如父母感情不合,经常吵架

比如考试成绩下降

比如人际冲突等等

他们将全面爆发隐藏多年的痛苦

他们开始抱怨父母

抱怨周围的环境

害怕失败

不敢轻易尝试新事物

而这最佳干预的时期依然会被耽误

父母看到孩子这样

肯定焦虑的不行

耐心的时候

就在他耳边说

你天天这样怎么行呢

你以后怎么办呀

要不要学点技术

学画画

学钢琴

学书法

你不工作将来怎么娶媳妇

爸妈老了谁养你啊

不耐烦的时候吼一句

我们不管你了

爱咋地咋地

别人都工作,你怎么就工作不了呢

给你吃好喝好,你有什么不满意的

看我们以后走了谁管你

诸如此类的话我们也听了不少的

然后找亲戚帮忙劝说

找朋友帮忙劝说

直到他越来越抵触外人来他们家

整日待在房间不愿意出门

这样孩子就永远抬不起头

永远不出不了门

完完全全属于自己了

终于某一天

父母苦口婆心的劝说也累了

算了算日子发现

孩子待在家里已经太长时间了

不行,必须得找专业人士帮帮他

恭喜这位家长

您孩子有救了

任何时候来寻求帮助都不晚

因为心智的成熟不限时间

大器晚成也是成

温馨提醒

对孩子的溺爱

就是一种忽视

忽视孩子的规则建立

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需求要很敏感

不是一味的满足

更不能不满足

一般来说主动让孩子跟你沟通

有三次需求满足一次

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知道

沟通是有用的

而且想要的东西不是每次都能得到

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

接下来

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具体案例

《一个抑郁男孩的30小时》

主人公G的成长背景

他将让你更深入的了解

一个人对精神营养的需求有多重要

喜怒无常脾气暴躁是精神病吗(1)

顾歌说

G的资料

(G母提供)

G,1991年11月17日生于日本东京都调布市布田町。

因为父母都是留学生,学习工作紧张得没有时间照顾他,不得已在1岁半时将他送回中国,请姥爷姥姥照顾。

在他刚刚1岁的时候,曾被送到保育园。保育园是日本政府为双职工开设的服务机构,照料1岁至3岁的孩子。

很小的孩子离开父母都要哭,G也是如此,但过一会大家 就不哭了,可还有一个小朋友仍然不停地哭,G就一直在他身边关心地守着他,老师看到后很感动地在给家长每天联络的小本子上写道:G很善良,很有爱心。

送回中国的姥姥姥爷家后,G给两位老人带去了很多欢乐,但两位老人也很是辛苦。

他们身体不太好,没有创造更多机会让G和其他小朋友交朋友,一起玩。一年多的家庭生活, 让他变得有些内向。

快3岁时,G回到日本,进了那里的幼稚园。突然进人集体生活,让他有些不适应,老师也没有对其深人了解,采取的都是打压式的教育

G慢慢变得胆小和内向

他3岁时开始对童话书里的故事着迷起来,妈妈为了让他自己去阅读更多的书,教会了他日语的假名(相当于中文的拼音)。阅读让他的生活有了点美好的样子。美丽的童话让他沉浸在幸福、芳香的世界里。

每当圣诞节来临时,他总能得到最想要的礼物,他深深地信赖着圣诞老人:他是亲和、能帮助他的可爱老爷爷!

6岁上小学,他去的是一所私立小学 ,叫晓小学校,第一-任老师叫大石,是一位很有教学经验很爱学生的女老师。

入学不久他就与一位叫伊藤的小朋友成了好伙伴,他们在放学后会去对方家中做客。他开始迈出了成为社会人的第一步。

然而在他五六岁的时候,家里不断出现矛盾,父亲的出轨带来了不断的争吵。

这一切对于一个小孩是多么地可怕,内心的恐惧让他变得多疑和怯弱,他不知道自己要怎样做才能让父母的争吵停下来。

他变了,变得对什么都没兴趣,觉得什么都不值得高兴。

5岁他开始学钢琴,虽然不太喜欢,但在妈妈的热情鼓舞下他还是作出了努力,渐渐对音乐有了好感...除了钢琴,他还加人了绘画班,那里的老师完全让孩子们自由去想、去画。

G在那里多次获得了朝日新闻社等单位举办的大赛奖。

当时老师有这样一句话让他至今还记得:“获奖的孩子们,你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优秀的画家,但由于没有坚持下去,你们就可能会失去这个机会!”

后来他在三年级的时候进了一所私塾,学习的内容很广很深,画画班不得不停了,四年级时也告别了钢琴课。

有一次放学后要去私塾,他告诉妈妈自己有点困,妈妈给他冲了一杯可可粉,他刚喝完就睡着了。

私塾每星期都要考试,然后重新排座位,优秀的坐在前面,不优秀的在后面,每个月还有一次全县考试,这些卷子,妈妈都要看半天,然后给他评价.....

喜怒无常脾气暴躁是精神病吗(2)

父亲的爱是冷冰冰的,而妈妈的爱又让他感到很大的压力一这种厚望让他幼小的心灵感到了什么是累, 什么是负重前行.....

太大的压力让他想到了最信任的圣诞老人,于是在四年级的圣诞节那天,他给圣诞老人写了一封信,他告诉圣诞老人他累了,非常非常累,他不想在私塾学习了,让圣诞老人帮助他....

看到了儿子的这封信,妈妈心里很痛!但是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在日本上中学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能去上好中学就是将来能去上好高中的保证,去上好高中又是进人好大学的必要前提。

妈妈只能硬着心肠以圣诞老人的名义给G回了一封信,满篇都是鼓励,都是承诺和希望。

收到这封信,G哑然了。

五年级前期妈妈娘家发生了变故一姥姥去世了。妈妈决定回国,并请姥爷和他们一起生活。

与熟悉的学校、师友分离太过痛苦,G不想走,跟妈妈提出,但没有得到同意,办完了所有手续告别了日本.....

从此他的童年停在了这里!回到中国,妈妈发现中国教育体制的一些变化令人无法适应,特别是上海,小学六年级要在中学读,而要考上好中学凭G的中文水平恐怕很难,他的拼音是在要回来前一边洗脚一边向妈妈学的。

汉字几乎不认识,中国话只能听懂妈妈说的,换了别人就听不懂了。一下降了两年级!三年级的小同学又太小,无法沟通。

老师管得很严,下课只有要上厕所的同学才有权出去,真是前所未闻!

老师批评同学时可以骂人,还可以动手打,这一切大大刺伤了G的心!再加上2002年的上海浦东还在建设中,到处乱哄哄的。

这些巨大的反差让G在去学校几天之后的 一个晚上,放声大哭了很久很久,家人谁也没有和他深谈,只是劝说慢慢会习惯的,将来大了就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了...

作为一个刚到十二岁的孩子他还是无法理解心里的失望到了谷底,他感到自己全完了,那个美好的世界抛弃了他,崇尚自我和曾有过的理想被眼前的境遇压碎了!

从此他沉默了,脸上很少有笑容,这时非但没有人与他谈心,父母的矛盾还在升级!一天他们又发生矛盾,爸爸打了妈妈,当时G拿起棒球棍想要打死他。

2005年,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后,G成功地进入了所有名的中学,并被分到了快班。之后的学习更加紧张,数学课就是奥数,正常要一学年才能讲完的必修课,一个学期就讲完了。

首先是G的身体开始坚持不住了,感冒咳嗽就是不好,最后发烧也退不了,不得不请假,可一请假就跟不上学习了,着急上火又易得病,于是又请假。

这样的恶性循环之后,奥数就跟不上了,然而老师不但不帮助他补课,还讽刺挖苦他,同学也是白眼相待。

这还未完,语文老师又愤怒了,因为G先天不足的语文。G五年级才开始正式学中文,有很多意思领会不深,中国话有时还说不太通,对于分析课文写作文都有困难,区分错别字还常常弄不懂。

然而老师看的是全班在学校的名次,想的是自己的名声和奖金——为此批评起G更是恨得不得了,除了讽刺就是带刺的谩骂。

G从小就喜欢历史,对历史人物有着特殊的感情,对自己的将来抱着很大的希望。他不断地调整学习方法,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然而压力越来越大,什么都理解不了,什么都记不住了...

他迷茫了、失望了,最后彻底绝望了。2006年10月的某一天他将遗书放在了抽屉······

喜怒无常脾气暴躁是精神病吗(3)

完全是一种偶然,遗书被家人发现了,家人告诉他现在的情况是因为他得病了所以学习成绩下降,对很多问题理解不了。

G先是去了精神卫生中心,一位年轻的女医生,开了很多治精神病的药,吃了一段时间根本不解决问题。

于是又挂了一位教授的号,然而这位教授却因为G无意地顶撞了他,竟恶毒地说:“你的儿子治不好的,今后他也无法进入社会.....

但妈妈听后不为所动,因为她在上大学时因为某些原因,也有过这种现象,但很快就好了。所以妈妈坚信儿子一定能好起来。

至于那位教授,妈妈从心里蔑视他!因为他竟然对有心理困惑的人用这样的态度。

于是他们决定去北京,北京的医生确诊G为抑郁,给开了药。

然而这种病在七八年前的中国还不被重视,医生也不能清楚地告诉患者,将会面临一个怎样的治疗过程,会出现什么问题,病人除了服药还需要怎样的心理辅导,等等。

服了一段时间的药仍不见好转,为了转换一下情绪,家里决定带他去日本,因为那里是他的出生地。于是2007年春节前他和妈妈又去了日本。

刚开始在名古屋,后来搬到了东京,初期因换了他更熟悉的环境,心情有段时间很不错 ,但因学习一时跟不上,还需要补习社会和地理,在补习时又犯病了,而且很重。

因为父母经常吵架并将他带回中国,所以在他内心对父母尽是讨厌和恨,于是他提出要自己一个人生活,母亲没办法最后同意了他的要求,并和他签了合同,其中写道:父母同意他一个人住,但他必须按时起床,按时睡觉,坚持锻炼身体并按时服药等。

但过了一个星期经妈妈再三劝说,还是同意妈妈一起住了。

一个月一次从东京去北京看病,有时他心情不好就妈妈一个人去,在家闲得无聊就开始玩游戏机,常常是从中午12点玩到夜里12点,如果遇到难过的关玩一宿也是经常。

有时出去散步会因为妈妈说了一句话不高兴,就立刻回来 ,并且发怒摔东西。

有一段时间妈妈说话他就疑心对他有什么想法,反复问为什么、为什么。

一旦回答的是他不愿意听的就会立刻发怒、打人······这样昏天暗地生活了三年,病慢慢开始稳定,2009年的春天回到北京暂住,其中也有不稳定犯病的时候,但总体没有太严重。

2010年春天回到上海同大家一起生活了。

2012年四五月他开始认识到自己必须一切正常起来,并开始了有计划的学习。

然而家人没有作好估计,没有想到将抑郁患者一下子推向社会是一件非常容易出问题的事,必须帮助他们做好进人社会的思想转变。

这一前期工作太重要了,而没有做好这一连接,使G成了牺牲品。

首先他自己选了一个英语学习班,可那里的老师都是临时的,并不懂如何教书;又选了一个太极拳班,老师倒是热心,可他们把人说得一无是处后让你拜他为师。

这种社会上的办事作风使第一次接触社会的G撞得头破血流。

2012年10月,紧张、害怕、恐惧、焦虑不断地开始袭击他。

又由于焦虑的加重让他产生了严重的强迫思想,这种强迫思想无法摆脱,总是在他脑子里转来转去,异常痛苦!

多少次他想到自杀...家里人很着急,到处求医,最后住进了某市属精神卫生中心,前后加起来共住了四个多月,并做了近二十次的电击治疗

然而就在刚出院的第二天,G又犯病了。

痛苦的G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也无法接受别人的劝说,就是害怕、恐惧、担心...

家里又急急地把他送到北京,北京的医生将当时服的药全部换掉,又将当年病有好转时服过的药重新启用,就这样来来回回到了2013年10月。

喜怒无常脾气暴躁是精神病吗(4)

如此下去怎么办? G的家人在不断地讨论。最后大家觉得药已经吃到了极限,但无法控制他的思想。

要想说服他的思想,心理医生或许才是最好的老师!于是经朋友介绍,他们找到了心理咨询专家顾歌老师。

服了近七年的药,虽然有好转的时候,但让G常常不信任的是:“我思想上的问题,服药能治好吗?”

抑郁症服药是前提,但最后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也是重中之重呀!

当G在10月的某一天抱着更多的希望和自信来到“心灵花园咨询中心”的楼下时,突然紧张、害怕、恐慌又向他袭来,但他还是坚持着走进了咨询老师的房间,这时顾老师带着微笑进来和G开始谈话。

G告诉老师,他现在很紧张、很害怕...顾老师握住他的双手,轻声地告诉他不要紧张,要放松,老师完全理解你,老师完全可以帮助你。

第一次谈话老师大概了解了G的情况,最后告诉他要放松,不要害怕,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给老师来电话,老师会帮助他的。

G急切地问:“我能好吗?”老师轻松地说:“我相信你能好,给我六个月的时间好吗?”“好的!"G答应了。离开心灵花园,他好像朦胧中找到了心灵的支柱。

三天后妈妈又陪他去见了顾老师,老师问他:“你上楼时想什么了?"G说:“我想的是希望!”老师高兴地笑了,而妈妈心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放松。

喜怒无常脾气暴躁是精神病吗(5)

父母亲的不幸婚姻所致的冲突,都会造成孩子在观念上的站队,选择父亲还是母亲?此时孩子开始了他人生最惨烈的心理冲突——这就是童年心理疾病的开始。在大量的咨询个案中,在一个个痛苦的心灵背后,都折射出一对对父母不幸的婚姻史。

精彩内容尽在问答鸭,如果您觉得这篇内容不错,别忘了分享给好友哦!

相关文章

  • 学佛学出精神病是怎么回事

    学佛学出精神病很可能是因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精神压力大、脑部感染等原因导致的,需要根据具体的病因进行对应的治疗。如果患者的学业压力比较大,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可能会导致精神过度紧张,容易引发精神病。患者可以适当调整学业,避免压力过大。必要时,患者也可以及时到正规医院,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进行治疗。

    2024-04-24 阅读 (78)
  • 丈夫脾气暴躁怎么办.

    丈夫脾气暴躁怎么办

    1、理解。一个人不会每时每刻都发脾气的,所以要观察对方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脾气或者因为哪些事情容易变得情绪异常。

    2023-07-07 阅读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