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府被抄家,是咎由自取。连他们同族的人都怕惹祸上身,避之不及。读《红楼梦》但凡稍微细心一点,就应该知道北静王对贾家是伸出了援助之手的。但也只是照顾到了贾政一支,而对恶迹昭彰的贾赦就无能无力了。
北静王出手相帮,为什么没有保住贾府呢?原因出奇的简单----因为决定打击贾家的是皇帝,在皇帝的意志面前,北静王官再大,势力再大,也只是个“奴才”而已。
《红楼梦》是小说,不是自传,但是按照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曹雪芹描写小说中的人和事,大多有他的原型,北静王这个人物也是如此。
康熙二十九年,九月十一日丑时,平郡王纳尔苏迎娶了时年十五岁的曹佳氏。婚礼盛大隆重,因为这门亲事是由康熙“指婚”。皇帝的面子怎么敢怠慢呢?!
这位曹佳氏就是织造曹寅的女儿,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姑姑,包衣奴才的女儿被康熙指婚给了代善的后代,成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平郡王纳尔苏的福晋。这对曹家来说算是莫大的荣耀,以至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几次提到咱们家已经出了一个王妃。

康熙是曹家最大的靠山,康熙活着,曹家就能不倒
终康熙一朝,曹家不是没有亏空,也有过违法违纪之事,也有人参过他,但都平安无事,这全倚仗皇帝的喜爱和信赖。
曹佳氏过门以后,肚子很“争气”,陆续生了四个儿子。其中在康熙四十七年六月二十六日生下来的长子福彭,后来承袭了王位。
福彭就是《红楼梦》中北静王的原型。
现实中的福彭,的确如书中对北静王描写的那样,深受皇帝一家的眷顾和器重,很小的时候,就被康熙接进宫中养育,到了雍正六年,雍正又选他进内庭陪当时还是皇子的乾隆一起读书,和乾隆皇帝又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乾隆一朝又出任要职。

福彭是书中北静王的原型
书中写当今诸王中唯有北静王功高-----福彭代善后人,清初八个铁帽子王,代善一家独占三席。“世交之谊”也没说错,因为论起来,福彭是曹雪芹亲姑姑的儿子,他们两个是亲表兄弟的关系。
所以我们看书中写贾家被抄,赵堂官想趁机打“秋风”,施展威风的时候,主上特命北静王到这里来宣旨:“着锦衣官惟贾赦质审,余交西平王遵旨查办。”之前皇帝本来已经指定西平王主持查抄事务,又追加一道圣旨,而且还是让北静王出面宣旨,正是北静王出面奏请皇帝而刻意保全贾政一支的结果。
连西平王都说:“幸得王爷来宣旨,不然这里得吃大亏。”贾琏也说:“好了好了,幸亏王爷救了我们了。”
但是北静王能做的也只有如此。
原因很简单,因为皇帝要打击贾家。
还是要回到曹家的历史,才能把这个事情讲的更清楚,因为曹雪芹写贾家被抄,实际上是写曹家被抄。
康熙活着的时候,曹家虽然受到康熙的特别青睐和保护,但是几次南巡,曹家接驾导致亏空不少,康熙在御批中也屡次提醒曹寅:“亏空甚多,甚有关系,十分留心,还未知后来如何,不要看轻了。”“两淮情弊多端,亏空甚多,必要设法补完,任内无事放好,不可疏忽,千万小心,小心,小心,小心。”“不知尔等做何法补完,留心,留心,留心,留心,留心。”
康熙一死,雍正登基,除了面临得位不正的议论之外,更面临国库不盈,官场积弊积深的问题,所以雍正用雷霆之手段,一为澄清吏治,二为改革财政,三为抄家充盈国库。
登基不到一年,查办大案多达几十宗,就连皇亲国戚也不能幸免,就拿书中北静王的爹老平郡王纳尔苏来说,在曹家被抄家之前半年,就因为受贿案发,被削去爵位。也正是因为这样,福彭才得以袭爵。
纳尔苏的罪状之一,就是曾接受山西省泽州府凤台县梁渊“进敬” 的“香柏木板” 大小八块,并拟派人运回北京。这大概就是秦可卿大丧之时,薛蟠说的:“我们店里有一副板儿......忠义千岁老亲王坏了事”的故事来源。
所以,你看看,福彭虽然自小受到皇帝的恩宠,但皇帝要办他爹,他也保不住,又怎么可能保住贾家呢?

雍正是清朝有名的“暴君”,雷厉风行,手段雷霆
雍正对福彭的评价是“小心畏惧”,乾隆对福彭的称赞是:“谦卑自牧”,所以以他这样的性格,如果真的如《红楼梦》中所写的抄家的时候,尽力维护贾政一支,那也算是很顾念情谊的一个人了。
就连福彭自己,也因为处理庄亲王允禄、理亲王弘皙结党营私案不利,而受到牵连,失去了乾隆的信任,从此远离权力中心。
总结一下:《红楼梦》中的北静王的现实原型是平郡王福彭,在书中他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保全贾政一家。而他不能保全贾家全家的原因很简单:在帝制时代的中国,尤其是清代,无论是多有功劳,多受皇帝眷顾青睐,你也不能违背皇帝的意志办事,在皇权面前,多大的官都是“奴才。况且贾家的所作所为又不是清白无辜,北静王为什么非要保他们呢?
这样的例子太多,比如福彭自己,比如雍正的弟兄,比如张廷玉,再比如纪晓岚。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