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麻叶儿是河套地区的一种大众小吃,它与酿皮、肉焙子并称陕坝“三大名吃”。河套的糖麻叶与北京、天津等地的糖麻叶在形状、做法上有所不同,味道也各不相同。多少年来,这道塞外特色小吃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让不少来过这里的人留下了味蕾上的深刻记忆。

据陕坝制作糖麻叶儿的师傅们说,关于糖麻叶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明清时期,晋商以熟谙经商之道雄居天下,经商地域广,人数多,驼帮、船帮、票号遍布全国。“麻叶”是生长在南方的一种植物,嫩黄麻叶可当蔬菜食用,具有平喘截疟、解毒杀虫的功效,是潮汕人喜爱的食品。有一姓梁的晋商在潮汕由海上出口茶叶等货物,并经营票号,生意做的风生水起。由于他常年奔波在南北方经商,因地域气候不同,常水土不服,当身体不适时,他就学习当地人食用麻叶进行调理,以缓解症状,逐渐形成喜食麻叶的习惯。梁姓晋商家境富足,喜欢用糖浆包裹“麻叶”食用,日久成瘾。民国初,各地军阀混战,梁姓商人放出的票号款无法收回,而存款人纷纷来取,他的苦心经营的商号在一夜之间破产倒闭。他无力偿还债务,便逃匿回乡,回乡后一来因生活贫困,二来为躲避追债的人,商人便携妻带子走西口来到河套,隐姓埋名。因他麻叶瘾经常发作,但苦于当地没有麻叶,于是商人把面粉和起来,捏成麻叶的形状,炸制后用糖浆包裹,品其味,觉得香甜无比,后在集市设铺经营销售,取名“糖麻叶儿”。因其形状独特,味道香甜,不久便闻名乡里。

另说,相传,清末民初,阴山脚下的河套平原已陆续迁移来走西口的移民,他们聚居成一个小村落,开渠拓荒,春种秋收,逐渐将一片荒芜之地变为肥沃耕地,日子过得日益殷实。有一年年关将至,村里有一姓张的大户人家欢欢喜喜准备过年,他们蒸炸油糕、油果子等面食,熬制糖稀。到了晚上,他们把炸出的一楄子油果子放在熬制糖稀的锅上,糖稀的温度还高,楄子半盖在锅上。次日天明发现,不知是油果子没放稳,还是家里淘气的猫干的,几个油果子掉进了煮好糖稀的锅里,他们急忙把油果子捞出来,上面已粘满了糖稀,然而吃起来却味道香甜。一次偶然却造就了这道人间美味。后来,他们想吃这种带糖的油果子,就用炸出油果子专门放在糖稀中蘸一下。为了让糖分更好地浸润到油炸面食中,他们将油果子的形状改了又改,成为今天的形状,并把这道好吃的美味称作“糖麻叶儿”。
我小时候最爱吃麻花、饼子、糖麻叶,来陕坝街上最盼望能吃到这些梦寐以求的好东西。有一年乡里的交流会上,来了一个卖麻花饼子等干货的摊子,我们村的两个小伙伴拿着父母给的零花钱,想买饼子和糖麻叶儿,于是,他们走到卖货摊子前,一个说:“给我买个糖麻叶儿。”买上后,另一个小孩说“给我买个牛屎饼子。”卖干货的人一听,以为听错了,问:“你买甚?牛屎饼子?我这儿没有。”那小孩又说:“我买一个象牛屎那样儿的饼子。”这下卖干货的人恍然大悟:“哦,你说的是油旋吧。”由于小孩儿不知道那种饼子的名字,以致于把饼子描绘成浅显易懂的牛粪的模样。


王利平干货店是陕坝较为有名的一家老字号麻叶店,他本人就是制作糖麻叶的高手。王利平从17岁便进入杭锦后旗国营食堂学徒。说起国营食堂,那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陕坝最大的饭馆,位于现在的中山路百货大楼北侧,国营食堂主要经营面食、炒菜、炖菜、麻花、饼子、糖麻叶儿等食品,还承办事宴等宴会活动。那时国营食堂的糖麻叶儿就很出名,这缘于国营食堂有一位颇有名气的面点大师张有蝉。张师傅是从河北走西口来到陕坝的,他厨艺高超,尤其擅长做糖麻叶儿等面点,麻叶儿外形别致,吃起来味道香美。那时,一个糖麻叶卖一两粮票和六分钱,那也是有钱人才能享受的美味,穷人是吃不起的。上陕坝街上,能去国营食堂吃顿饭,那是有钱人的象征。王利平就跟着张有蝉师傅学徒,经过在原国营食堂的学徒和锻练,他基本掌握了张师傅做糖麻叶儿的技术,被称为北方面点大师张有蝉的第一代传人。历经岁月的洗礼,杭后糖麻叶儿在一代代干货匠的精心改良下,逐步成为当地一种特色小吃。

从1997年开始,王利平和妻子田丽珍在自家60平米的土房里开了店,专卖糖麻叶儿,他们白天忙于上班,因此常常在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做麻叶。开始他们只做三斤、五斤白面的麻叶儿,一来因为生活贫穷,油、糖也比较稀缺,二来做的多又怕卖不了。王利平做好麻叶没时间走街串巷叫卖,就批发给一些小商贩。随着吃过的人一传十、十传百,糖麻叶儿卖的也越来越多。下岗后,他们凭借做糖麻叶儿养家糊口,他们的创业道路充满艰辛,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始终坚持把制作糖麻叶的手艺传承下来。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麻叶儿的销售量与日俱增,每天早上,还没等他们做好糖麻叶儿,来接货的人已在排队等候了,如果来迟了就卖完了,只能等第二天早早排队才能买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王利平还四处打听,跟上乡里的交流会卖糖麻叶儿,他在交流会上找个地方搭起炉灶,架起油锅,现炸现卖。当时生意也并不好做,一来是由于农村人不知道糖麻叶,二来是因为人们穷而不舍得花钱买糖麻叶儿,他跟交流会也是吃尽了苦头。

河套糖麻叶儿之所以好吃,选用的食材是河套优质面粉和当地产的胡麻油等。看似一个小小的糖麻叶儿,做起来却费功费时,需要和面、油炸、灌制等几个工序。和面要经过反复揉搓擀压,麻叶儿的形状看起来如同扭曲缠绕在一起的两个半圆,然后放在油锅里炸,等炸成金黄色,黄里透红,色泽红润,就捞出来,最后是将炸熟的麻叶儿放入秘制的糖浆中灌制,让麻叶儿均匀浸润上黑色的糖分。经过灌制的麻叶儿,色泽更加透亮,增加了甜度和口感。王利平在制作工艺上继承了张师傅的传统手艺,又在实践中根据客人反馈的意见不断总结创新,把面、油、糖的比例掌握的恰到好处,用料讲究,火候恰当,他从不使用食品添加剂,用心用情制做每一个麻叶,因此他家的糖麻叶儿保持了原始纯正的河套风味。做好的糖麻叶儿闻起来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食欲大增,吃起来外甜里酥、油而不腻、甜中带香,软精爽口,是地地道道的河套口味。

近些年,陕坝街上的干货店发展到二十多家,产品的种类由糖麻叶儿扩展到麻花、油旋、混糖饼、方饼、烤馍、油果子以及无糖食品等十几个品种。每天都是现做现卖,每天做出的干货基本销售的所剩无几。随着“故乡记忆、陕坝味道”品牌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各类干货的销售量大增,糖麻叶儿的销售也不局限于零售和批发,而且通过微信、网络等支付方式卖到呼市、东胜、乌海、阿盟、北京、上海等地。不少从河套出去的人就喜欢吃家乡的糖麻叶儿,在外地居住生活几年或几十年,就是念念不忘陕坝的糖麻叶儿,虽然自己不在陕坝居住,却常常以邮寄快递或亲朋捎带的方式购买,他们还把糖麻叶儿作为家乡的特产,送给外地的亲戚朋友。麻叶儿的味道何尝不是家乡的味道,其实这正是一个远离家乡的人最朴素的思乡情感。
糖麻叶儿承载着河套水土的厚重文化,饱含着浓浓的北国乡愁,展现的却是河套人淳朴大方、勤劳智慧的品质。在品味这道美食的同时,能勾起人们多少记忆!这让我想起由河套艺术团团长朱晓芸作词、巴市著名音乐人朱永飞演唱的那首歌曲《我的陕坝》:
暮春的夕阳,仿佛你纯真的笑脸。
小转盘边麻叶儿香甜,唤起了对你的思念。
初秋的月光,洒落在润昇湖的水面。
奋斗中学记忆中的昨天,期盼着和你又相见。
曾经的你,现在的我,多少故事在心间。
我的陕坝,春暖花开时,你是我深深的爱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