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壮壮。
今天想说一下最近很热门的一个话题:要不要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
这个是《奇葩说》第七季第13期的一个话题。
巧的是,我喜欢的两个辩手傅首尔和黄执中居然都选择了正方。
傅首尔一直金句频出,黄执中的观点犀利又高深。
我一直觉得,黄执中的辩论 观点,有时候超出了这个话题本身,在更深度的层面上引人深思。

我从一开始就坚定地站在正方立场,并且全场都没有出现过立场转移。
尽管张彩铃讲得又好笑又好哭,还讲了“耳朵发炎”的女儿的故事。
但是,我依然觉得反方的观点太过梦幻难以落地。
尤其是,蔡康永说“不说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老实说,我的童年有很多忧虑,没有一件是与“钱”有关的。
所以蔡康永说得很温柔,很慈悲,可是没有打动我。
更别提张彩铃最后那一个回答:孩子想练钢琴,你别说家庭不富裕不能练,你给她买个葫芦丝不行吗?
得了。偷换孩子的“梦想”,也还是你们在行。

反而是傅首尔的“功利”,更让我感同身受。
蔡康永奇袭她的那一段,尤其精彩。她的两个观点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1. 真实的自卑好过虚假的自信。
2. 富人家孩子和穷人家孩子学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当反方在强调“不富裕但是可以陪伴”的时候,更现实的傅首尔让我心动。
有人说,傅首尔这一次不够体面。
可是,一个从底层爬上来的人,一个不富裕的人,在面对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很难体面。
因为她们太知道“穷”的苦,所以才不想有人陷进“穷而不自知”里。

想起两个故事。
第一个,叫《感谢贫穷》。
一个出身贫寒的小姑娘王心怡,考上了顶级学府北京大学。她写了一篇文章叫《感谢贫穷》。
她在文章里说,小时候她穿不得体的衣服,被同学嘲笑,妈妈告诉她:“做好你自己”。
有人说,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卑。
也有人说,没有几个人能像傅首尔一样自信满满。
可是,回避现实,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乌托邦”,就能让孩子自信非凡吗?
王心怡家里很穷,但她的妈妈一定是自信从容的。
为什么?
因为一个自卑的人,无法对孩子说出“做你自己。”

第二个故事,来自菲律宾。
菲律宾有一个古老的种族:阿埃塔人。
他们矮小、落后、贫穷。
哪怕在菲律宾这种贫困国家,他们都是社会底层的那一群人。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名阿埃塔人。
他叫诺曼·金恩。第一位考上国立大学的阿埃塔人。
诺曼·金恩也曾因为自己的贫穷而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也曾为了“融入”周围而去烫发、穿朋克,选择自己完全不习惯也不适合的东西。
但是他的妈妈,却用坚定的语气告诉他:“只有接受自己才能走得更远。”

这两个故事,是我读过的关于“贫穷”最好的故事。
贫穷从来不是应该回避的事情,遮遮掩掩,反而会引起更多的关注和窥探。
这一期的蔡康永,让我想起一句话叫“何不食肉糜”。
当他慈悲的臆想,孩子的童年不幸皆因“贫穷”而起,父母无限满足就是幸福童年的时候,我就知道,蔡康永这一期垮了。
这个世界,原本就是物欲横流。
把孩子放在一个真空的罩子里养大,然后等到他成年以后直面社会的各种暴击吗?
孩子要向阳成长,需要的不是一个暖洋洋无风无雨的世界,而是一颗用于搏击风雨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