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宏,山西孝义人,大学本科,主任播音员。1971年-1981年是太原市青年歌舞剧团声乐演员。1982年-1992年任山西电视台《山西新闻》主播。1993年-1995年,在山西电视台二套黄河电视台担任省台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新闻杂志性栏目《志宏时间》的主持人和制片人,第一次实现省台真正意义上的制片人制。那时候到北京地方台一直不放他,但是他依然选择到北京打工,当时可以说是放弃了自己在家乡的一切,完全从头开始,他一直坚信自己可以在国家电视台找到自己的立脚点。成功终于偏爱他,自1997年至今,他在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一直担任《中国文艺》、《千秋史话》《国宝档案》等主要栏目的主持人、编导、解说员。
1992年,获首届全国广播朗诵大赛专业组一等奖。1995年,获第二届全国“金话筒”金奖。1998年主持的《中国旅游》获中国“彩虹奖”优秀栏目奖;解说的纪录片《交响》、《春节的故事》、《十一世班禅》获得中国“彩虹奖”一等奖。1999年,参与解说的16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新中国》获“五个一工程奖”、“99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社教节目特别奖”。2000年,此片又获第六届中国电视记录片学术奖长片最佳解说奖。担任解说的大型纪录片、专题片《新中国》、《中国大西北》、《张闻天》、《中国特区》、《伟大的创造》、《歌声飘过80年》等节目先后获得 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纪录片《使命》获得 “五个一工程奖”特别奖。2001年 担任解说的纪录片《祖屋》获得美国第34届国际电影电视银奖 。

热爱与坚持铸就“央视最有磁性的声音”
对于许多观众来讲,最初认识任志宏并不是他的荧屏形象,而是他那极具磁性又赋有感染力的声音,如大型电视纪录片《春风夏雨四十年》、《新中国》、《中国大西北》、《张闻天》、《中国特区》、《伟大的创造》、《五当山》、《春节的故事》、《交响》、《十一世班禅》、《使命》、《军旅先锋》、《歌声飘过80年》等不同风格的解说。其实,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千秋史话》、《到西部去》这两个栏目中就有他的主持身影,这是两挡内容不同、文化品位较高的栏目,很耐看。作为服务于海外华人观众的国际频道,任志宏自有他的见解:“提升自身文化内涵与品味,是做好国际频道主持人的关键。保持健康、良好的气质和声音形象极其重要,因为你在荧屏上的每一次出现决不代表你个人,而代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气质和品格。”
特别是他在《千秋史话》中庄重大方、具有思辩内涵的主持风采,赢得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并逐步培养了一批海内外固定的观众群。正如海外观众对他的评价:“任志宏先生在诸多节目的主持和解说中那诗韵十足,富有磁性的声音更为节目增加了中国文学之美感。”在每一期历史节目的叙说中,他始终注意把握中华民族文化含蓄、质朴、一身正气的准确定位,力避浮躁、拿捏。“不求轰动,只求品位”是他对自己的主持定位。向海内外观众传播中华文明他甘愿做一块“铺路石”,由此“不骄不躁”的他,越来越受到海内外观众的喜爱 。
而这一切,源自任志宏小时候对上海电影译制片厂配音大师的顶礼膜拜般的崇拜。那时,一部影片要被他看上几十遍,还要将片中人物的对白和音乐不厌其烦地反复记录、校对、背诵,用“砖头块”录音机反复对照、反复磨练,从中逐步摸索掌握了诸如孙道临、丘岳峰、尚华、乔榛、毕克等配音大师们的语言表达特征。他曾经说:“儿时,我对语言的学习差不多已到了痴迷的地步,这些经典台词不但具有很强的文学品位和人生哲理,同时也是语言艺术表达、训练的生动教材。在文学修养、吐字发音、气息控制、轻重格式等方面,对自己帮助很大,为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我做解说可以驾轻就熟、信手掂来,准确地进入该片的规定情景,并注入其情感和思想”。

他从山西来

1999年任志宏做为国家专业人才,从山西电视台调入中央电视台。那年夏天,正值迎接建国五十周年的前夕,中央电视台筹拍的十六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新中国》进入了后期制作阶段,他有幸被选中做该片的解说。试录时是在招待所临时搭起的一间简陋的编辑机房里,没有话筒桌,就因陋就简地用磁带箱子代替,整个身体只能窝着录音,屋子里的温度足有40度,又热又闷,为保证录音效果还不能开风扇,他就干脆赤膊上阵……。当《新中国》播出后,又有谁知道那富有磁性的声音是经过这样洗礼的!为此,他不无感慨地说:“吃点苦没什么,能有机会为这样一部重量级的纪录片解说,是我一生的荣幸!”纪录片《新中国》获得了“五个一工程”等多项全国大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新中国》中的解说还荣获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长片最佳解说奖”单项奖。
多年的实践与积累,使任志宏在电视事业上取得骄人的成绩。可是他却说:作为一名电视人,没有昨天,只有明天。因为任何作品都一样,永远无法达到完美,无论取得什么成绩,头上有了多少光环,都不能懈怠。我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努力学习和工作,不断朝着完美迈进……

音无形,意无穷
有声语言是一门独特艺术,声音能穿透灵魂、感动心灵、启发智慧,声音可以塑造魅力独特的世界。
有人这样形容声音的表达作用:"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他们的声音为依托,通过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的变化和情绪的调成,或刚劲、激扬、气贯长虹、排山倒海;或温馨、柔美、曲折委婉、浸润心田,以情感再现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用声音重塑艺术作品的人物形象,把听众带入作品创设的艺术境界,使听众心灵得到艺术魅力的感染和高尚情操的净化。"任志宏就是中国电视播音主持中最有声音魅力的一员,他一直给自己定位在语言艺术工作者。
任志宏最感动人的一句话是,真情实感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生命,有声语言表达也是如此,他说:"一切丢失思想内涵的的语言表达都是难以打动人心的,是没有生命力的。语言艺术所表现的一切技巧和手段,需从稿件内容出发,是为稿件内容服务的,所以,思想性是获得丰富的有声语言色彩变幻的基础。你的语言表达不但要准确,还要丰富,由此才能打动自己,打动观众。"
任志宏解说的节目,题材内容多样,时间跨度巨大,曾有人比喻他是在"历史的车轮上奔跑"。任志宏把每一部纪录片都看成是一本展现在他面前的包罗万象的"大书",而他在读懂它们的同时,更力图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准确、生动、鲜明地去表现它们,也为中国各个重大历史时刻留下了珍贵的声画纪录。任志宏说,这个世界永远会变化,声音本无形,但我要让它“意无穷”。

文殊道场结缘清凉菩提
有一天,佛祖告诉阿难:“我看天地万物,各自都有他们的宿世因缘。”阿难请佛开示,佛在之后的说法中提到,讲话声音清澈的人,是从前生中歌咏三宝从而修来今世此报。而这部相关经文记载在《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中。
而拥有大众喜爱的最具磁性声音的任志宏,日常忙于传播中华文明,闲时也会探究传统文化。任志宏与清凉菩提结缘,就始于2016年来五台山参加“华严颂音乐会”。其实,对于每一个热爱传承的炎黄子孙而言,佛道文化都长在根里流在血中,走着走着,就会走到佛道面前来,走到传承面前来。

任志宏曾经做过《十一世班禅》,平常的节目中也接触许多传统文化的因素,而他自己也喜欢文学,他对佛文化的追寻与探索从未停止。在清凉山,做清凉事,喝清凉水,任志宏有着深刻的回归的感觉。而佛门清凉意境明显可以帮助他积淀主播事业中的厚重文化,承载文殊智慧、五台灵秀的清凉菩提山泉水,可以圆润他的声音,让其魅力风行,受者无限。
清凉菩提,为每一个好声音带来贴心的润泽,为每一个文化传承者送去智慧福泽。任志宏与清凉菩提结缘五台,未来结伴同行,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