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民事行为人和无民事行为人是什么意思

生活小百事通 2024年04月03日 阅读 (81)

大家好,我是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的王岩律师。今天我们来继续逐条解读《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五条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民事法律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法条主旨】

本条是关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的规定。

【法条解读】

根据本法总则编确定的民事行为能力的三分法,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及无民事行为能力。其中,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人,其民事行为能力介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之间,包括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于具备一定的行为能力,因此法律上认可其从事一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而不像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那样一概否定其行为效力。但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行为能力又不像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那样完全、充分,因此法律又必须对其从事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进行一定限制,这既是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保护,避免其因实施与行为能力不匹配的民事法律行为而利益受损,同时也有助于维护交易安全。

本条第1款是关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事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规定,具体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原则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从事的民事法律行为,须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才能有效。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而言,监护人为其法定代理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要具有效力,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经过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者追认,经过同意或者追认,民事法律行为就具有法律效力。如果没有经过同意或者追认,民事法律行为即使成立,也并不实际生效,而处于效力待定状态。这里对法定代理人补正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行为能力规定了两种方式:一种是同意,指的是法定代理人事先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某种民事法律行为予以明确认可;另一种是追认,指的是法定代理人事后明确无误地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某种民事法律行为表示同意。无论是事先的同意还是事后的追认,都是法定代理人的单方意思表示,无须行为相对人的同意即可发生效力。需要说明的是,法定代理人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行为的同意或者追认应当采用明示的方式作出,同时应当为行为相对人所知晓才能发生效力。

第二,考虑到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并非完全没有民事行为能力,因此除原则上规定其行为须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有效之外,本条还规定了部分民事法律行为无须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即可有效。这些行为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所谓“纯获利益”,一般是指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某种民事法律行为中只享有权利或者利益,不承担任何义务,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赠与、奖励、报酬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如果实施了此类行为,他人不得以其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行为不发生效力。二是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态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这些民事法律行为多与日常生活相关,如对于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购买价值不高的学习用品、平日出行乘坐交通工具等;对于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在其健康状况允许时,可以实施某些民事法律行为,而不经其法定代理人追认。法律之所以认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实施纯获利益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因为这些行为要么属于只给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增利获益的行为,要么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其能力范围内可以独立实施、不致因行为能力欠缺而权益受损的行为。除此之外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只有经过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者追认后,才能发生效力。

本条第2款是对法定代理人追认的有关规定。根据本款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后,与其从事民事法律行为的相对人可以催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在30日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所谓催告,是指民事法律行为的相对人要求法定代理人在一定期限内就是否认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作出表示,逾期不作表示的,视为法定代理人拒绝承认行为的效力。催告在民法理论上被称为“准法律行为”,因为尽管催告具有类似意思表示的行为外观,但其最终效力的发生仍然来自法律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其行为能力范围之外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属于效力待定,此种效力不确定的状态不应一直持续。立法赋予相对人以催告权,可以避免这种效力不确定的状态长期持续,从而保护相对人权益,维护交易安全。在相对人催告法定代理人对行为是否予以追认的期间内,如果法定代理人不对此作出表示,意味着法定代理人对通过追认补足行为效力的态度是消极的、放任的,此时应视为其拒绝追认,因此该行为不发生效力。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人的催告应当以明示方式作出,其期间也应从法定代理人收到通知之日起算。本条确定的期间为30日,法定代理人超过30日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

本条第2款除规定相对人的催告权外,还规定了善意相对人的撤销权,即民事法律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民法中的撤销权有多种类型,如合同法中因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等。这里的撤销权,是指民事法律行为的相对人在法定代理人追认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前,撤销自己在该民事法律行为中所作的意思表示。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此类民事法律行为来说,如果仅规定法定代理人的追认权,相当于肯定或否定行为效力的权利只交由法定代理人来行使,而在法定代理人对行为作出追认前,相对人无法根据自身利益对行为效力作出选择,只能被动地接受法定代理人的追认或者否认,这对于相对人尤其是善意相对人而言是不公平的。此处的撤销权在性质上属于形成权,即相对人可以直接通过自己的行为而无须借助他人即可行使的权利。本条撤销权的行使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相对人撤销权的行使须在法定代理人追认之前,法定代理人一经追认,相对人不得再行使这一权利。二是仅善意相对人可行使撤销权。所谓善意,是指相对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时并不知晓对方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且此种不知晓不构成重大过失。三是相对人行使撤销权时,应当通过通知的方式作出,这种通知必须是明示的、明确的,不得通过默示的方式。

精彩内容尽在问答鸭,如果您觉得这篇内容不错,别忘了分享给好友哦!

相关文章

  • 宁波专利权的侵权行为如何认定.

    宁波专利权的侵权行为如何认定

    (一)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1、1、按权利人受到损失确定,其计算基准是每件专利产品的合理利润;专利法对专利侵权主要是采用民事制裁,专利管理机关或者人民法院在处理侵权的时候,主要是责令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和赔偿损失。

    2023-04-14 阅读 (131)
  • 办公行为规范制度?.

    办公行为规范制度?

    办公行为规范1、第一章总则2、第一条为加强公司管理,维护公司良好形象,特制定本规范,明确要求,规范行为,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2022-07-13 阅读 (109)
  • 专利侵权的行为有哪些?.

    专利侵权的行为有哪些?

    1、未经许可实施他人专利行为。这类专利侵权行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未经权利人许可和以生产经营为目的。根据专利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包括以下3种具体形式: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或进口他人发明专利产品或实用新型专利产品;使用他人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或进口依照该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制造、销售或进口他人外观设计专利产品。

    2022-08-06 阅读 (107)
  • 合肥注册商标侵权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合肥注册商标侵权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1、合肥注册商标侵权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一假冒或仿冒行为"相同商标"是指被控侵权的商标与原告的注册商标相比较,二者在视觉上基本无差别。

    2022-08-13 阅读 (101)
  • 青春期孩子的哪些行为要注意.

    青春期孩子的哪些行为要注意

    1、皱眉头皱眉头,是青春期孩子很容易学会,也是非常愿意习惯下去的那么一个行为。嘟嘟自己就是从那个时候学的皱眉头,结果现在眉头中间早已经有了一道深深的纹。

    2022-08-20 阅读 (101)
  • 英国皇室公主行为礼仪详细

    鞠躬礼,是下级对上级或同级之间的礼节。行鞠躬时要脱帽,右手握住帽檐中央将帽 子取下,左手下垂,上身前倾约十五度,两眼注视受礼者,同时表示问候。 握手礼,是全世界通用的礼节。起源于欧洲,最初是表示手里没有武器或亲切的意思 行握手礼时要客人先伸出手时才能握手。握手时一般不戴手套,但尊贵的人和女人可戴 手套。

    2024-07-17 阅读 (69)
  • 动物行为的研究教案北师大版

    高架十字迷宫是以动物自发的恐惧样反应为行为学基础的一种非条件反射模型。它既可建立焦虑应激的模型,也是国际上公认的经典测量焦虑症状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大鼠和小鼠等啮齿类动物焦虑行为学的研究。伦理、实践和经济考虑要求收集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同时尽量减少动物数量。重复使用动物有助于减少实验研究中使用的动物数量。重复使用动物可分为两大类:①在一项采用一系列行为测试的特定研究中使用;②在可能解决与第一项研究无关的科学问题的后续研究中使用。

    2024-07-09 阅读 (68)
  • 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

    一、犯罪故意 犯罪故意是我国刑法确定的罪过形式之一,根据刑法第14条规定,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从罪过内容上看,犯罪故意具有两方面特征;其一,在意识因素上,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其二,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抱着希望或放任的态度。

    2024-06-20 阅读 (66)
  • 关于大学生婚前性行为问题.

    关于大学生婚前性行为问题

    主流文化。我国主流文化并未对婚前性行为持认同态度,并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基本持否定态度。很多大学的学生手册都规定了这点。

    2023-10-27 阅读 (33)
  • 5种动作行为测宝宝智力水平.

    5种动作行为测宝宝智力水平

    一、大运动1、大运动是躯体活动和姿态反应,也是人体活动的基础。若大运动发育得好,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若大运动发育的差,常为智力底下的早期指标,但不一定都是呆傻病。

    2023-06-05 阅读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