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一
汪精卫投敌造成了哪些危害?
有一些历史爱好者说,汪精卫虽然投敌了,但是,他照顾了沦陷区的同胞,维持了沦陷区的秩序,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答案是:不对。这是本末倒置的说法。事实上,汪精卫投敌,对抗日的危害很大,他给国家带来的损害,才是第一位的。
事实和真相是:汪精卫在沦陷区,切切实实地,做了很多危害抗战的事情,实实在在地,给抗战造成了很多的困难。
这个话题可以写一本书,但是,我们简单举几个例子说说:
例一:当时日军只占领了一些城市和交通线,并没有占领全部的县城、乡镇、农村,所以在事实上,我们的抗日统一战线,仍然可以从广大的县、乡、村地区,调取资源,例如人力、物资、税款、粮食,等等,但是,汪精卫的伪政府成立之后,切断了这些地区向抗日统一战线输送资源的可能。
例二:汪精卫在沦陷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清乡”运动,简单地说,主要就是杀害了大量的抗日游击队(既有国民党抗战部队的游击队,也有八路军、新四军的游击队),游击队是牵制日军兵力的,原本日军需要留下相当部分兵力,对付这些游击队,但是,汪精卫为日本“代劳”了这项工作,所以,日军可以腾出手来、向正面战场输送更多的兵力。换句话说,汪精卫投敌,不是喊几句口号那么简单,他是用实际行动,扮演了为虎作伥的角色。
例三:汪精卫为日军搜集了大量的战争物资。举个具体的例子:1943年1月,汪伪政府在上海,强迫实施“储藏物资”全面登记,并对棉纱、棉布等物资,进行“强制性收买”,买了之后,集中输送给日军,以供日军侵略战争使用。
例四:汪精卫在沦陷区建立了庞大的特工网络,严重破坏了抗日统一战线在沦陷区的情报网络,给抗战造成了巨大障碍。
例五:汪精卫投敌行为的本身,就足以破坏很多抗战部队的士气,道理很简单:因为汪精卫不是一般人,他在投敌之前,是国民党的副总裁,这种高层领导投敌,对抗战部队士气的打击,毫无疑问,是很大的。
汪精卫投敌的负面影响,还有很多,绝非几百字可以罗列清楚,今天暂且说这么几点。
所以,有一些历史爱好者片面强调汪精卫“维护沦陷区的秩序”,而忽视了汪精卫勾结日寇、破坏抗日的巨大危害,犯了“本末倒置”的典型错误,这种读史的态度,是不足取的。
疑问二
汪精卫为什么投敌?
汪精卫在1938年底1939年初,突然投敌、勾结日本,成立伪政府,这事使汪精卫“辛亥革命元老”的光环毁于一旦。
汪精卫为什么要投敌呢?
这事是复杂成因,不是单个原因事件,仔细分析,汪精卫投敌,至少有以下这几个原因:
原因之一:汪精卫对抗战失去信心,认为民国打不过日本。
原因之二:在1938年3月之前,国民党是“委员制”,理论上是“集体领导”,汪精卫理论上可以影响蒋介石,理论上也还有在未来上台的机会,但是在1938年3月,在蒋介石的主持下,国民党实行了“体制改革”,改成了“总裁制”,蒋介石任“总裁”,汪精卫地位大跌,而且理论上丧失了未来再一次上台的机会,所以一般认为:汪精卫投敌,或多或少,与此事有一定的关系。
原因之三:汪精卫只看到抗战的困难,他没有想到日后美军会参战。
原因之四:汪精卫的性格有一个重大缺陷:做事冲动,没有恒心,一遇到挫折,容易采取极端行动,他这种性格,使他无法理解“持久战”。
应该还有其他原因,欢迎朋友们补充。
疑问三
汪精卫投敌的理由是否成立?
有史家分析认为:汪精卫投敌,蒋介石在同盟国这边,汪精卫在轴心国那边,无论最终结局如何,中国都是“战胜国”。
这种说法是否成立?
答案是:不成立。
原因很简单:因为即使日本赢得了侵华战争,汪精卫领导下的中国,也不会迎来和平。
此话怎讲呢?
因为:按照当时世界的局势和日本人的想法,日本征服中国之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日本和白种人打一仗,届时中国,就会沦为日本的炮灰,换句话说,被征服的中国,将会成为日本在下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构件,会成为日本这个战争机器的陪葬品。
所以,汪精卫投敌的这个理由,是不能成立的。
汪精卫还有一个投日的理由,是说他和蒋介石“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君为其易,我任其难”,这种“双簧论”,在历史上是不成立的,汪、蒋二人,并没有过这样的约定,《蒋介石日记》显示:蒋介石不但没有和汪精卫有类似的约定,而且蒋介石得知汪精卫投敌,是很意外的,也是很震惊的。
疑问四
汪精卫为何犯“投敌”大错?
汪精卫为何犯下“投敌”这种特大错误?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展开来说的话,可以成一本书,但是简单地说,至少有以下三点教训:
教训一:过分看重存量,忽略了变量。中国当时打不过日本,这是事实,但是,双方力量,会发生变化。日本虽然军事强大,但是也有弱点:资源不足,财政不足,人力物力不足。中国虽然军事力量弱小,但是也有优点:地方大,人多,抗战回旋余地大。
教训二:不知彼。汪精卫不知道:当时日本的国家机关已经失灵,日本文官无法压制军部,汪精卫听信了日本文官政府画的饼,但到了日本军部那边,人家又翻脸不认账,可是汪精卫已经上了贼船,后悔已经来不及,只好一条道走到黑。
教训三:视野窄。中国当年的抗日,应该放到全球视野之下来看,而不能把眼光局限在中日两国之间。换句话说,日本和中国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两国长期战争,外国会受到影响,受到影响就会想方设法消除影响,所以,英美等国大概率会卷入战争,汪精卫战略视野太窄,他未能看到这一点。
疑问五
汪精卫是不是被日本人毒死的?
汪精卫不是被日本人毒死的。理由至少有以下三点:
理由之一:汪精卫的长女汪文惺、女婿何文杰,作为见证人,矢口否认“日本人毒死汪精卫”的说法,他们说,汪精卫是死于“多发性脊骨瘤肿”。
理由之二:汪精卫在1944年的时候,已经变成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拥趸,到处鼓吹大东亚圣战,他对日本没有危害,日本没有必要杀他。
理由之三:汪精卫直至他死的那一年,也就是1944年,他对日本仍然有用,杀他,会损害其他汉奸对日本的信任、依赖和合作,所以,杀汪精卫,完全不符合日本的利益。
疑问六
汪精卫为何与家人断绝关系?
汪精卫在年轻的时候,曾经登报宣布,和家人断绝关系,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汪精卫的爸爸死得早,他基本上是由哥哥汪兆镛带大的。汪兆镛是两广总督府里面的高级公务员,是满清的小臣。
然而,汪精卫青年时期去日本留学,参加了革命党,并担任革命党机关报《民报》的主编。
纸包不住火。时间一长,这事就被广州家中的哥哥汪兆镛获知了。于是,汪兆镛写信给身在日本的汪精卫,勒令他必须退出革命党、“改过自新”,汪精卫对此,断然拒绝。
因为哥哥汪兆镛是清政府的公务员,汪精卫为了不连累兄长,他宣布“自绝于家庭”、和家人断绝关系。而哥哥汪兆镛为了自己的公职不受影响,也宣布把弟弟汪精卫“逐出家门”。
有趣的是:1912年清廷倒台之后,哥哥汪兆镛不承认民国,他躲到澳门,不问世事。
疑问七
汪精卫为什么入京行刺?
1910年,27岁的汪精卫从南洋回国,赴京刺杀满清皇族。
身为文人,汪精卫的这个行为其实很生猛,那么,他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其实简单四个字可以回答:受刺激了。
受谁刺激呢?保皇党。
从1895年到1909年,革命党组织了多次武装起义,先后都失败了,确实牺牲了很多烈士的生命,当时以梁启超为首的“保皇党”骨干文人在海外华人报纸发表文章,嘲笑革命党是骗子,其中有一篇文章是这样说的:
“(革命党)徒骗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远距离革命家’而已”
问题是:当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党”文胆,在海外华人的群体,影响很大,所以,有很多华侨听信了这类嘲笑革命党的文章,使革命党在海外的活动,受到了指责,革命党开分会、筹款等工作,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这事对汪精卫刺激很大,汪精卫的性格有一个特质,那就是:一旦受到刺激,就会铤而走险,不管旁人阻拦。
所以,汪精卫决定入京行刺。
简单地讲,就是这么回事。
疑问八
汪精卫行刺为何失败?
那么,汪精卫入京行刺,为何又失败了呢?
事情简单地讲,是这样的:
当时入京行刺的,并非只有汪精卫一个人,而是一整个团队,这个团队至少包括:汪精卫、喻培伦、黄复生、黎仲实、陈璧君、罗世勋等人。
这个行刺团队入京之后呢,为了掩护刺客身份,他们在京城开了一家照相馆。
他们最初锁定的行刺对象,并不是摄政王载沣,而是庆亲王奕劻,但是经过蹲点之后,发现庆亲王戒备森严,根本无法下手。
于是呢,行刺团队退而求其次,锁定满清亲贵载洵、载涛,但问题是:蹲点之后,发现这两人出门,也是前呼后拥,而且主仆服装差不多,认不出来谁是谁,也无法下手。
最后,团队锁定了摄政王载沣,为何呢?因为团队经过蹲点之后发现:载沣的破绽最大,他经常进出紫禁城,必须路过一座小桥,行刺团队经讨论认为:只要在这座小桥下面,埋好炸药,蹲守在一旁,载沣路过的时候,把引信一拉,就能把摄政王和他的随从们,一起炸死。
于是在1910年2月21日晚上,汪精卫、喻培伦、黄复生等人,在那座小桥的底下,埋好了炸药,可是,埋好炸药之后,才发现:电线太短,布线失败,于是,回家睡觉。
第二天晚上,汪精卫、黄复生、喻培伦又拿了一些电线过来,布线,但是在布线的时候,被人发现了,于是,三人用日语说:快跑!一溜烟跑了。
那个发现动静的人,果然就是北京的警察,他把炸药挖了出来,知道有人要谋刺摄政王,那么呢,警察明察暗访,很快就把汪精卫逮住了。汪精卫被逮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