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世人对他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他所作的《洛神赋》是众多文学作品中较为典型的悲剧爱情故事,描写了幻境中人神的爱情故事,抒发了爱情失意后的伤感之情。
曹植出生高贵,位于社会阶级顶端,年少时虽然深得父亲曹操的喜爱,但是最后曹丕继承了太子之位,使曹植一直生活在哥哥的监视下,人身自由被控制,身心疲惫的他在经过络水之畔时,忽然想起屈原笔下络川神女的传说,有感而发写下《洛神赋》。
正是由于曹植特殊的身份,其作品备受历代文学家、艺术家的关注。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画家顾恺拜读《洛神赋》,以其丰富的想像力和卓越的艺术造诣对文章进行了再创造,通过画面传达出惆怅的情意和哀伤的情调。
顾恺之与宋代画家陆探微合称“顾陆”, 组成“密体”画派, 区别于南朝张僧繇和唐朝吴道子的“疏体”画派。顾恺之与陆探微、张僧繇被人称“六朝三杰”, 又被尊为中国画家“四祖”之首。
不论是文学作品《洛神赋》还是艺术作品《洛神赋图》都是以身份“阻遏”的形式,来完成这场悲剧的艺术设计。
一起来看看吧!

洛神赋图 局部
“阻遏”与“阻碍”相同,文中表达的意思是,在主人公的情感之路设置了障碍,起到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性,加深了人们的感情痛觉。
“阻遏”的艺术形式类型较多,有现实中实物阻遏,如地域、距离等等。也有无实物的阻遏,如主人物相隔两界的生死阻遏,以及神与人等级不同的身份阻遏。在《洛神赋》中多用无实物的“阻遏”,给作品增添曲折的艺术情节,具体来分析一下。

古往今来,描写人与神的爱情作品,不在少数,由于人神本不是同族,所以这类爱情多是悲剧。
1、文学作品《洛神赋》:
曹植在《洛神赋》中直接写到:“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洛神爱恋君王不忍离去,可惜无可奈何,不禁掩面哭泣,即使心中万般不舍,人与神也终须一别。“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则是描写君王对络神的不舍以及寻找不得的苦闷。
人神的人物设定本身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身份障碍,导致了人神相恋却无缘相聚的悲剧结局。曹植为了凸显两人的身份悬殊,采用宏大的场面描写,“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冯夷击鼓,女娲高歌,洛神高坐于云车之上,凭龙驾车、鱼持轮、鸟护卫,声势浩荡。这些描写侧面展现了曹植对洛神虚构世界的向往,希望自己可以逃离险恶的去往美好仙境的幻想。

洛神赋图 局部
其实这首人神恋的辞赋,是曹植为了表达的“君臣关系”(哥哥曹丕)所作,还是将“思恋对象”(甄逸之女甄氏)神化,其中人神身份“阻遏”模式被后世文人所继承。
2、艺术作品《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为顾恺之代表性作品, 画中人物并非写实手法却让人感同身受,暗自神伤。
全画情节可分三段:洛神初现、神人对悟、信物盟誓、洛水倦息、再陷惆怅、驾舟追赶、心灰意冷、走马上任。
主要看画中最精彩三部分,初现、离别、驾舟
- 洛神初现
《洛神赋图》中曹植在洛水河畔初见洛神,他衣着华丽、气宇轩昂,身体微微张开并拦住身后随从,目不转睛地望着美丽的洛神,眼神里尽是惊艳之色,此人不是凡尘之人,所以才能给生在皇室的曹植惊鸿一瞥。其专注惊异的神情与庄重的身姿在画中形成鲜明的对比。

洛神赋图中的曹植
在看河畔边的洛神, 如云烟般的裙摆和衣带随风飘舞,仙气十足。正如《洛神赋》原文中所描述的“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洛神赋图中的洛神
- 两人离别
随后转向高潮部分,悲伤氛围越来越浓厚, 画中曹植与洛神遥相对望,两人的眼神一直互相观望;从未离开,无论两人的距离是近或是远,曹植的眼神一直紧紧跟随着洛神,这其中的关切与不舍,以及爱而不得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洛神的离开了,给曹植留下了短暂记忆以及淡淡忧伤。

曹植与洛神
- 驾舟追赶
洛神凭龙驾车,鱼持轮,高坐云车向着仙境驶去,“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独留曹植在长河之上,望着洛神离去的方向,竟忘记返回,表现出对洛神的爱慕没有减少,反而更深了。

洛神驾龙高坐远去
画中细腻的图像刻画和丰富的场景刻画,把曹植对洛神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恋与失落,以及洛神欲言又止的矛盾情感刻画得入木三分,加深了人神不得相爱的悲剧色彩。
在无实物的身份阻遏中,虽然人神恋的情节是人们幻想虚构的,但是社会等级礼制是真实存在的,贵族不得与庶民通婚。

曹植驾舟追赶

在中国文学、艺术作品中,身份“阻遏”属于常见的一种形式,在很多作品中均有明显体现,占据重要地位。
产生这种形式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 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
中国悲剧故事中产生的身份阻隔艺术设计,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社会大背景和时代大氛围的感染下产生的。
古时的社会起先是宗法制,之后变成君主制,其实都是血缘关系的等级制度。君主常常会举行大型祭天祀祖的活动,以示天下。在庶民的心理上,自觉就接受了君王的身份。这种有血缘关系的宗法君王制度一直延续在中国古代整个历史的发展历程中。
那么在曹植的《洛神赋》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曹植的身份相当于庶民,而洛神相当于贵族,在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思想下,是不可能存在完美爱情的。
- 封建礼教的束缚
与封建社会时代背景存在密切联系,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比较常见,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身份悬殊的爱情悲剧。
其因素大多数均是人们生活及思想长期受到封建社会统治者长期压迫,虽然有人反抗,最终却都是悲剧收场,这也表示出封建社会的残酷性,而身份悬殊的爱情悲剧主要的是通过两人爱情悲剧对封建礼教的残酷性进行讽刺。
虽然《洛神赋》描写的是爱情故事,其实讽刺了皇家贵族的兄弟关系,“一山不容二虎,”他们终究要为了权利争出胜负,变成封建礼制下的权利怪物。

身份阻遏被运用到历朝历代的作品中,到现今的文学作品以及影视作品中也继续传承着。
不论是上古时代悲剧神话,还是唐汉的悲怨风尚、宋元的悲情戏曲,更或者是明清的悲苦小说,都是如此。
- 文学作品
身份悬殊的爱情悲剧带给人们不仅仅只有同情与怜悯,更多的是人们与不可抗拒的外界作斗争时所体现出的精神。
如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人神恋的爱情悲剧。“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故事感人至深,结局不得人意。

牛郎织女
再者,如传奇故事《白娘子传奇》中白素贞与许仙的人妖悲剧爱情故事。蛇妖报答,下嫁给许家后人许仙,最后被法海将其镇压于南山“雷峰塔”下。
- 影视作品
身份悬殊的爱情悲剧中,影视作品借用了文学作品的身份“阻遏”形式,可以说是小说故事的套路。
在古装电视剧中《三生三世枕上书》中“曾开天辟地的神尊,是否还能记得, 昔卧于他广袖之间,额头一簇雪白凤羽花的小小红狐?”狐妖与神族本不是同族,经历磨难却最终走到一起。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狐妖和神族太子经历的爱恨纠葛,与枕上书有相似之处,其中还加入阶级融合的成分。
《宸汐缘》战神九宸与地仙灵汐虽然不在同一阶级,却历经种种磨难、辗转几重悲欢,依然执着所爱。还有很多这类的影视作品,这里不再一一细说。

三生三世枕上书

爱情是我们一生都在找寻美好情感,当然也是文学作品的常见主题,但并不是所有有情人都能终成眷属。
正如现实的不完美一样,文学中也经常为爱情设置障碍,“阻遏”的种类不同,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也不同,有受距离阻隔之爱,有受地域阻隔之爱;有受阶级阻隔之爱等等。总之,“阻遏”强化了作品中悲剧故事,增加了作品震撼人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