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思贤

古代诗词赏析
(一)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字的作用是什么?
开篇点题,交代观察对象,有总领全文的作用。
2.请从动静的角度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3.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涌”字的表达效果。
“涌”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气势,营造了壮阔的意境。
4.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若”是好像的意思,表明大海吞吐日月、包容万象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是虚写,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作用是什么?
点明暮春时节; 子规,杜鹃鸟,有子规啼血之意,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
2.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运用拟人,将明月人格化,以想象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拜托“明月”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抒发了诗人对远行友人的同情、思念和关切之情。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的意思是:停宿
2.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春潮上涨,江水与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船行江中,春风吹拂,船帆高挂,船行平稳而轻快。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中的“生”和“入”用得精妙,请结合诗意简要赏析其妙处?
“生”和“入”都采用了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描述自然的时序更替中,景中含情,景中寓理,给人积极、乐观向上的力量。或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未来必定更加美好的哲理。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王国维:“《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单身独行,孤独无依的样子)而行。
2.赏析“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呈现清雅、安适的景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作者羁旅之苦、思乡之情,也是“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3.《天净沙·秋思》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悲秋思乡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的美丽画面。
2.诗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家乡地名连用,空间急剧转换,这一妙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构思巧妙。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情感:(1)诗人对故乡的恋恋不舍(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2)诗人外出闯荡的急切、喜悦与憧憬之情。
(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赏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的表达效果。
①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或虚写),追忆了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流露出对盛世生活的向往;②与后面的“落花时节”形成对比。
2.“落花”是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请写出本诗中“落花”的丰富寓意。
“落花”暗喻了:(1)诗人的衰病漂泊的身世凄凉之悲。(2)开元时代繁华的衰颓和社会的动乱。
(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传递的传统节日是?有什么风俗人情?
重阳节。有登高望远,喝酒怀亲,有的地方也叫父亲节,老人节。
2.赏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运用联想,想象了故园菊花在沦陷的都城开放的场景,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对饱经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九)秋词(其一)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诗歌前两句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用对比手法,作者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表现了诗人的自信。
2.阅读全诗,请你概括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的心境和积极豪迈的气概。
3.“排”字好在哪里?
“排”是排开、推开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的气势,为下句抒情蓄势。
(十)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分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表现手法。
后两句采用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何当共剪西窗烛”是作者的想象中的情景是虚写,“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实景,作者身在郁闷、孤寂的雨夜里憧憬着团聚的美好场面。
2.近体诗一般要避免字面重复,诗中“期”“巴山夜雨”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两个“期”一问一答,写出诗人羁旅难归的愁苦;“巴山夜雨”一个是写实,一个是想象的温馨画面,重复出现形成时间和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美。
(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的“僵”“孤”,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何作用?
“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出意志坚定不移。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表达作者要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愿望。
3.“夜阑卧听风吹雨”是什么写法?
一语双关,“风吹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又暗指南宋风雨飘摇的政权。
(十二)潼关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 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康有为曾赞扬谭嗣同:“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你认为本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气猛志锐”为什么?
第三、四句,这两句诗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