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跌入了成瘾的旋涡,从沉迷于抽烟、喝酒、网络游戏,到购物、短视频、看小说、抓娃娃……失控的行为让人们停不下来,沉没成本似的为之付出越来越多的时间和金钱。

我自己曾在一段时间里沉迷于线上抓娃娃,当时每天花两三个小时盯着手机,还会花掉几十甚至几百块,刚开始时是快乐的,每次抓到娃娃就像谈恋爱时遇到了喜欢的人一样心跳加快,欣喜若狂(是的,成瘾行为往往伴有生理反应)。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抓娃娃这个行为正在带给我各种负面情绪和日渐失控的生活作息,痛定思痛,我开始深入了解成瘾行为的心理成因,竟然发现背后的原理就是心理学中的负强化!于是借助专业知识跳出了成瘾的陷阱。希望这段经历也可以帮助到其他被成瘾行为控制的朋友。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强化理论,并进一步区分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是通过给予愉快的刺激来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例如给予奖励或赞扬。
负强化:则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或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例如解除惩罚或减少噪音。
藏在成瘾行为背后的负强化指的是:通过增加某种行为,来减少或消除某种不愉快、不舒适或痛苦的刺激。

以抓娃娃为例,我发现当感觉生活无聊、不快乐时就会想起抓娃娃,因为抓娃娃这个行为的增多,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我的无聊感和不快乐,所以抓娃娃行为被不断地强化,因为它确实帮我逃避了对生活的负面感受。
心理学家斯金纳发明了一个特殊的装置进行动物实验,来向人们揭示负强化对行为的操控!

实验1:将一只饥饿的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钮,则掉落食物(即斯金纳箱)。
结果:小白鼠自发学会了按按钮。
实验2: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纳箱中,由一开始的一直掉落食物,逐渐降低到每1分钟后,按下按钮可概率掉落食物。
结果:小白鼠一开始不停按钮。过一段时间之后,小白鼠学会了间隔1分钟按一次按钮。当掉落食物停止时,小白鼠的行为消失。
实验3: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纳箱中,多次按下按钮,概率掉落食物。
结果:小白鼠学会了不停按钮;当不再掉落食物时,小白鼠的学习行为消失速度非常慢。随着概率越来越低,小白鼠按按钮的学习行为没有变化,直至40-60次按按钮掉落一个食物,小白鼠仍然会不停按按钮,持续很久一段时间(成瘾行为的开始往往是因为起初尝到的甜头。有很多娃娃机店刚开始娃娃机爪力设置很大后面会逐渐调小,就是在借着最初抓到娃娃的喜悦来塑造人们抓娃娃的习惯,而这种以概率方式被强化的行为,会消退的特别慢)。
实验4:概率型斯金纳箱(同实验3)。
结果:这些小白鼠有很多培养出了奇特的行为习惯,比如撞箱子、作揖、转圈跳舞,这是因为掉落食物前(是不是像极了为了抓到娃娃而苦练技术的人,但实际上娃娃被抓到大概率是因为机器提前设定的概率到了。没想到行为这么容易就被操纵了!)。
上面提到的小白鼠是为了消除饥饿感而跌入“斯金纳箱”的陷阱。那我们是因为想消除什么,才使成瘾行为逐渐增多呢?
我觉察到自己成瘾行为的背后是想消除对生活感到无聊和不快乐,其实有很多事情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比如无聊时读书、不快乐就跟朋友约会,效果都会比抓娃娃持久,因为这些是正强化(即增加某种行为,来增加愉快的体验)直击要害,满足根本的心理需求。
而负强化(增加某种行为,来减少或消除不愉快的体验)只是一种逃避或回避策略,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就像一停下来抓娃娃,我依然会感到无聊和不快乐!
所以,改变之道,就在于看透自己失控行为背后的逻辑为负强化,并从根本出发,用正强化来满足自己深层的心理需求!

在帮助其他同样被成瘾行为困扰的朋友探索后发现,我们每个人失控行为背后的需求各不相同,有的人因工作压力而酒精成瘾,有的人因精神孤独而沉迷于网络小说,有的人则是因心理焦虑而不断抽烟……
如果你也被成瘾行为困住,请认真思考你因何被关进“斯金纳箱”?
以此,找到内心深处的心理需求!
接着,请谋划一下你打算如何将自己释放出来?

希望大家都可以用丰富的方式满足自己深层的心理需求。
首发地:西心心理公众号。我们致力于分享心理学观点,引领自我探索和成长,传播科学心理、提供高质量心理科普、心理课程、心理咨询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