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借荆州”,是三国历史中的著名事件。
作为一个历史典故,还演化成一句著名的歇后语,即“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以致家喻户晓。
这种印象的形成,主要源自《三国演义》和三国戏剧对后人的影响,它给人灌输的是,整个荆州都是刘备不劳而获,从孙权处“借”来的。
如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描绘了“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的故事。
说的就是:周瑜千辛万苦打跑曹军,结果为人作嫁,城池尽被诸葛亮偷袭占领。其余江南四郡,兵力空虚,也被诸葛亮手到拿来。周瑜因此被气得吐血。
小说以周瑜一番话,将此场景表现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吾等用计策,损兵马,费钱粮,他去图现成,岂不可恨?”
其实,正史并非如此。
公元208年赤壁战后,孙刘结盟乘胜进军,经年余激战,最终夺取荆州城。
由于荆州乃兵家必争的重镇,所以东吴主帅周瑜亲任南郡太守,坐镇荆州,而功劳甚伟的刘备却只能率本部兵马守江南的油江口立营。
刘备以“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容其众”和鲁肃口中所称的“与共拒曹操”为由,从孙权“借”得了“荆州”(事实上,仅借了荆州的南郡而已)。
由于荆州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刘备早有图谋,欲凭此为立足点,既可北抗曹操、西取益州,还能东击东吴,为蜀汉政权的建立与巩固铺下关键的伏笔。
在此,“借荆州”显然不仅仅是图谋其一时一地,而是想用借当托词,实施其更具有雄韬大略、宏伟基业的举足轻重之计谋。
面对颇具战略重要性的荆州,刘备向孙权借荆州无疑是“肉包子打狗”了。
毕竟,荆州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兵家必争之地,得到已属不易,焉能轻易放弃?
因此,后来上演了一出刘备凭借荆州为基地,西进占据了益州,北上不断攻击襄阳。
同时也威胁到孙权的上游安全,造成了吕蒙偷袭荆州的闹剧。
我们暂且不论荆州是否真的由刘备“借”来,反正得到荆州是一个妙棋,其后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好处。许多精通棋道的人都知道,常常一个妙,活了一盘棋。刘备的此举,无疑就是如此。
心理学
在社会心理学里有一个重要的心理效应——“登门槛效应”,也叫“得寸进尺效应”。
“登门槛效应”原意是指推销员只要能把脚踏进潜在客户的大门,他就能最终成功地让人买他的东西,实现推销的目的。
后来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沿用“登门槛”的说法,用来泛指在提出一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从而使别人对较大要求的接受性增大的现象。
这个效应规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经典实验中提出的。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刘备借荆州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登门槛”技术的精彩运用。
他首先提出“借”荆州南郡这个较小要求,然后再实施“不还荆州”这个较大部署。
实际上,刘备占据的南方四郡地面不小,人口也不少,怎么会容不下刘备的区区人马。
只是,由于江陵在孙权手中,刘备向益州发展就无路可行,这才是刘备借荆州的最大目的(当然还有其他好处)。
总结
分析到此,可以清晰看到,“刘备借荆州”典故能为我们“借”来不少宝贵启示:
第一
谋略也好,布局也罢,都需要放远眼光、抬高眼界,不能就事论事,唯有从全局的高度、长远的角度分析和处理问题,才能避免一招臭棋满盘皆输的局面;
第二
无论是“同盟军”还是“战略伙伴”,在“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语境下,都不可一味信任、盲目乐观,自己不害人,未必就能换来别人不害你的结果;
第三
凡事都有自身内在规律,要善于学习,提高素质,把握关键,抓住重点,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更不能让冲动毁坏智慧。
三思而后行,不啻是谨慎处事、大胆创新的法宝。
第四
无私援助往往可拉近心灵距离,增进彼此友情友谊。而“借”与“还”却常常伴生着尴尬、无奈、冷漠和背叛,许多事实都一再证明这个不是规律的规律确有实在的现实性。